深入探讨:中国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5-25 11:34
2020-05-25 11: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22日,由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市艺术品鉴定协会、广州市八旗会馆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第三次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相关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参加本次会议。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有效利用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在金融领域的作用下推动中国新经济发展”“探讨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转化应用”等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品行业规范工作委员会主任、广州市艺术品鉴定协会会长吕少民及其团队,详细介绍了中国首部《新经济蓝皮书:中国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与会专家畅所欲言,根据自身专业,提出合理建议,并一致认为该书提出以“确真+估值+承保+确权”为核心的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是艺术品金融路走通的“强心针”和“特效药”,并对此体系的完整性、实用性、稳定性予以了充分肯定和信心。

吕少民主任强调,标准作为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成型和完善的关键,贯穿于体系从建立、发展到实践的全过程。他首次创造性地提出运用“艺术品鉴定时空形意比对法”,能有效解决艺术品鉴定、评估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难题。

他指出,“艺术品鉴定时空形意比对法,是在艺术品鉴定过程中,透过回溯艺术品创作的某一历史时期、地域位置,结合艺术品形制和意趣两大领域所延伸出的各个要素,以比对评析的方法对艺术品进行鉴定,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品鉴定方法。”

此方法的公布和应用,明确了传统经验鉴定也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使中国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的基础工程——艺术品鉴定,有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可靠的操作方法。通过该方法的普及,将攻克经验鉴定无依据的行业大难关,更好地为艺术品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研讨会上,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学院院长唐明琴在发言中强调,“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的完整闭环,创新地将金融领域纳入到艺术品行业的范畴,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突出,其融汇贯通后的作用力也必将对中国未来的新经济开拓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原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陈兴保在全面听取报告后认为,“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的成型和应用,对于艺术品行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件大好事。相关蓝皮书的编撰可以系统梳理并总结理论,为艺术品金融实践提供积极指导,我们有理由对体系未来发展抱有充分的信心。”

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等院校,广州艺术品鉴定协会具有艺术品行业标准化工作理论与实践成果,深化二者合作对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优势。

此次研讨会加深了文化艺术界与金融界的跨界融合,二者的结合是艺术品财产化的必由之路。在艺术品标准体系的规范建设下,艺术品财产创新体系定能成为撬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落脚点,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经济社会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