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茶路启航地宁波,喜迎5.21首个国际茶日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5-22 15:46
2020-05-22 15: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21日,写着“茶为国饮,饮茶有益健康——庆祝5.21首个国际茶日”的横幅及免费饮茶的广告招牌在宁波茶叶经营场所等频频挂起,宁波各地处处洋溢着“茶”节日的喜庆气氛,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茶香味道。

据悉,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在5月6日就向宁波市各县(市、区)茶文化促进会、各茶企、茶馆等发出了《关于做好庆祝首个国际茶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image.png

  全球最早种茶地的宁波,以各种方式喜迎5.21首个国际茶日。

为喜迎2020年5月21日首个国际茶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宁波茶文化促进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分别向基层单位发了通知,要求和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开展各类小规模的庆祝活动。宁波市农业农村局规划了一条“宁波海上茶路——浙东红色精品茶旅线”,串联宁波海上茶路启航地、余姚梁弄大岚、宁海县前童桑洲、奉化尚桥、海曙区龙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鄞州横溪镇瞻岐镇、北仑春晓等景点和茶场,制作了茶旅线路风光片,吸引市内外游客前来参加茶文化主题旅游。

image.png

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分别向宁海、象山、余姚、慈溪、海曙、北仑、奉化等县(市、区)茶文化促进会和重点茶企业,赠送《品茶品味品人生——茶文化小常识》《“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等茶文化书籍,通过他们转送到学校、社区、机关、企业等基层单位。

5月19日,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领导赴理事单位——匡堰镇上林小学举行了赠书活动。匡堰镇上林小学是一所茶文化特色小学,学校开辟了“茶艺实践教室”和“茶艺表演室”,使小学生在浓浓的茶文化气息中学习茶艺。本次赠书活动在上林小学的茶艺教室举行,市茶促会领导给学生们送上了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及精制的茶书和宣传册《科学饮茶有益健康小常识》书籍和《茶与健康》宣传册),共计300余册。活动现场,上林小学的学生茶艺人还为在座的市茶促会领导进行了茶艺表演。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县茶产业和文化促进会于5月18日至22日,开展“国际茶日”系列宣传活动,印制1万册宣传册,今天在宁海火车站广场举行“品望海茶,宁海健康行”活动,宁海县茶馆协会各会员单位的茶室,免费品尝宁海名茶。5月至10月举办首届“宁海茶人之家”摄影大赛。

奉化区农业农村局、区茶文化促进会和区茶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于5月15日至30日开展“国际茶日”系列宣传活动,印制1万册宣传挂历。15日至17日,开展了为期3天6场奉茶系列品鉴活动。发放“茶旅时光”体验券100张,总金额2万元到奉茶山庄、雨易山房品茶。今天发放一批全区茶馆体验券,邀请市民免费品尝奉茶。

海曙区于5月16日至24日举办茶文化宣传活动,今天下午在天茂茶城举办“国际茶日”启动仪式,并在海曙区行政中心大院食堂门口场地放置“国际茶日”内容宣传展板,今天辖区内各会员单位所属茶馆开展免费品茶日活动。定于5月23日在天一阁·月湖景区的花屿岛,由宁波茶文化博物院主办“茶让生活更健康有趣”“5·21国际茶日.月湖茶市集”活动。5月至8月,在机关公益讲堂和企业公益讲堂举办茶文化公益讲堂。另有茶旅游精品路线推介等活动内容。

image.png

北仑区于5月20日至22日,在区政府大楼5套班子所在地A座一楼大厅展出25块展板,主要内容为本地三山玉叶等四大茶企和茶品、中国六大茶类,茶文化历史、茶产业发展过程、茶产业现状和展望等。活动现场,备有本地4大茶企的名优绿茶和红茶赠品。并组织部分书法爱好者在现场挥毫泼墨,创作与茶文化有关的书法作品,丰富活动内容。

今天,首个“国际茶日”,宁波市很多重点茶产业、文化单位挂出了祝贺标语、条幅。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象山县茶文化促进会、象山县传媒中心和黄避岙乡党委、政府等单位,于5月24日上午,在高登洋茶场,举办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主题的“数字茶日”“云上茶日”活动,努力打造当地名优茶“线上逛,云上购”平台。宁波市各地茶产业、茶文化单位,期待能以庆祝首个国际茶日为契机,更好地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跃上新台阶。

2019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茶叶品种以绿茶、红茶等为主,农业农村部表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将于2020年5月召开,届时将以庆祝首个“国际茶日”为契机,举办首个“国际茶日”主题活动,传播弘扬茶文化,活跃繁荣茶贸易,促进茶产业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致富。将“国际茶日”确定为5月21日是由我国主导推动的,这是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同,将有助于我国同各国茶文化的交融互鉴,茶产业的协同发展,共同维护茶农利益。据悉,设立5月21日为“国际茶日”的提案于2018年提交。

目前,全球产茶国和地区已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叶作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很多最不发达国家数百万贫困家庭的主要谋生手段,也是部分最贫困国家主要的收入和出口创汇来源,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image.png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茶叶大国。2019年,全国18个产茶省(区)茶园总面积4588.7万亩,其中开采面积约3707万亩,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是茶园面积最大的5个省份。中国茶叶出口至12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茶叶年消费量达到190万吨,市场销售额达到2353亿元。

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属中国茶树的变种。因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说茶发源地在中国宁波?

近年,田螺山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围)出土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确认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宁波是全球人工种茶的发祥地。”

浙江宁波余姚是茶叶的发源地。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环形把手,另有洒水小嘴,形同民间常用的小茶壶。孙国平说,这也佐证6000年前余姚市田螺山村落的人们已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使用陶器煮茶、喝茶。

田螺山遗址的茶树根的考古发现,把中国境内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说,在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种植茶树。余姚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茶药与茶疗。茶文化和中医药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唐代时期就有“茶药”一词了,宋代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记载着“茶,即药也”,茶在古代被称为本草,在医药书上有记载。

茶叶的功效有很多,它可以防治多种内外及妇幼各科的很多病症,在唐代陈藏器所强调“茶为万病之药”。茶不仅只是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而且茶可以作为延年益寿的保健饮品。

边品茗边听腔是一种享受。宁波余姚腔,是一种传统戏曲声腔,它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中国四大戏曲古腔。余姚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

王阳明故乡(今宁波余姚)有着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不仅是茶的发源地——宁波余姚“瀑布仙茗”名茶早闻名遐迩,还是茶器皿和中国青瓷的发源地。

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始烧于东汉,延至宋代,烧造历史长达1000余年,是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和重要产区。东汉至三国时期,上林湖越窑产品较简单,主要有罐、罍、壶、坛、碗、钵、盘、洗等。胎质坚硬,较粗糙。施青釉、青绿釉或酱色釉,釉层不匀。有羽毛纹、网格纹、麻布纹、席纹、窗棂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纹饰。两晋至南朝时期,产品种类增多,常见有罐、盘口壶、碗、盘、钵、洗、尊、盏、唾盂、砚台以及冥器等。制作工艺改进,造型趋向秀丽。施青灰釉或酱色釉,釉层均匀。晋代有铺首,常见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和褐色点彩等。南朝盛行佛教,以莲花瓣为主要纹饰。

image.png

宁波,因海得名,倚海而立,由海而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满载丝绸、茶叶、瓷器的船只从宁波三江口出发,驶往世界各地,开启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

宁波三江汇流、奔腾入海,承载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三江口,如今汇聚了众多知名地标景观,组合成一条蔓延百里的三江六岸文化长廊。

这条“长廊”沿途,天一阁·月湖、庆安会馆、老外滩、慈城古县城、保国寺、招宝山、上林湖、达蓬山、河姆渡、梁祝文化园星罗棋布。从三江口出发溯源而上,宁波海丝文化的瑰宝将尽收眼底、打动你心。

三江口传承与开放并重。曾经的三江口,在历史上承载了地域行政中心、地域商业中心、地域文化中心的重要职能,也占据了宁波人重要的心理空间。而碧波荡漾的月湖及其身旁矗立的巍峨天一阁,就是“地域文化中心”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image.png

宁波天一阁·月湖景区为国家级5A景区,宁波的“母亲湖”和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一起,成为宁波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茶文化贯穿古今,茶产地众说纷纭。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曾经有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说、江浙说,而今考古证实,宁波是茶的发源地毋庸置疑。(洪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