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久未启动的便民服务和居民活动如何重启?怎样开展活动更为安全?5月16日下午,甘家口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便民理发服务、疫情期间的情绪管理、手工编织和垃圾分类活动在活动中心的不同区域安全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走进甘家口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的小院,映入眼帘的是贴在地上的一米间隔线和门口桌子上摆放的免洗手消液,工作人员立于桌后,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居民测量体温。在小院左侧的活动室,每月一次的便民理发活动正在进行,志愿者专心为居民理发,待一位居民理完满意起身,坐在一米线外椅子上等待的另一位居民便开始“享受免费服务”,秩序井然。
在二楼209房间,针对居民在疫情期间容易产生的焦虑、急躁等情绪,志愿者老师正在以精油舒缓为辅助,用生动的ppt带大家进入了健康情绪管理小课堂。在209的隔壁教室,平日里最受中老年女性居民喜爱的活动之一手工编织正在地进行着。这10来位居民彼此间隔不近但颇有默契,大家按照提前打印好的编织步骤,边看边做边讨论,用针线和五颜六色的珠子穿起了端午节的粽子。
上到四楼便能看到贴满垃圾分类漫画的特色通道,这是甘家口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与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专刊合作的全国海选获奖作品展示。通道尽头的多功能厅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垃圾分类新时尚 人人参与新风尚”垃圾分类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居民志愿者们四人一组协力对一袋垃圾进行分类,随后评委来进行评判和说明。第一轮比赛是看卡片进行分类。“大棒骨是什么垃圾?过期药品该放那些垃圾桶?……”居民志愿者大都能对这些垃圾进行准确分类。第二轮的题目更具挑战性“内衣该放在可回收垃圾桶里还是其余垃圾桶里?家里养的花枯萎了要扔掉,该怎么分类?……”这些颇有难度的题目,引起了大家的抢答和讨论。垃圾分类比赛活动让社区居民对北京市自5月1日以来施行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更加了解,也对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更熟悉了,增光社区的居民志愿者说:“垃圾分类这么比一比,说一说,脑子更清楚了,扔垃圾更有谱喽。”
面对疫情后的第一次便民服务活动,居民和志愿者的热情都很高,纷纷询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举行。对此,甘家口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赵少芬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了4个来月,社区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急切,目前北京市的防控级别降低,疫情防控常态化,市民活动中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大家的这种需求,尽可能给老百姓创造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