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消协发布“五一”小长假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中消协6天监测期内,共收集“五一”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3307913条,日均信息量55万余条。大多数消费投诉吐槽类舆情与线上消费纠纷直接或间接相关。其中,以直播带货为首的网络购物类负面、有关“预约游”“限流”“分时游览”等信息引起的负面以及未成年人大额充值网络游戏类负面等几大类为主。
今年“五一”是12年以来的最长劳动节假期,也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力控制、企业逐步复工复市后迎来的首个消费小高峰。为进一步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第一个“加长版”小长假期间消费者的真切反馈,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4月30日至5月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类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 “消费维权”信息515508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5.58%。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本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监测发现,今年“五一”小长假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旅游、网络游戏、消费券等领域。
其中,网络购物类负面信息66798条。网络购物虚假发货、商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反映较为集中,而随着网红带货、直播带货成为网络购物新方式,有关网络购物在品控、售后、发货等方面的问题只增不减。
其次,旅游类负面信息30213条。小长假前期,有关“预约游”“限流”“分时游览”等信息引起4月30日小高峰;假日期间旅游相关负面信息较为平稳。随着各地区应急响应降级,“走出家门”的冲动得到进一步释放,众多景区达到限流最大承载量,致使部分热门景点存在游客拥挤等问题。同时,近郊游带来的交通拥堵、出租车宰客等问题也困扰着游客。
此外,网络游戏类负面信息14604条,主要涉及游戏退费、诈骗等问题。负面信息在5月2日达到高峰,高峰产生与“江苏消保委对7家网游公司开展集中约谈”和“手游代退款被骗”两个事件有关。网络游戏充值退款难、平台对未成年人充值不加限制等问题突出。
中消协表示,“五一期间”大多数消费投诉吐槽类舆情与线上消费纠纷直接或间接相关;部分平台、商家违规行为几成政府政策暖市、消费信心提振“堵点”;“预案充分与否”成部分景区和城市交通假期服务大考加试题。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云端”消费形成新的增长点。对此,中消协建议,鼓励扶持新业态充分发展释放消费潜能与分类施策、系统治理“云端”消费生态环境相结合。网络交易平台自觉自律履责与主动同消费维权机构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相结合。对于逐步放开的旅游行业,景区、交通出行的非常态应急预案设计与不断创新的数据挖掘应用科研成果相结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