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来自湖南、广西等地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在出舱前用歌声送别痊愈患者。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4月10日,安徽省全椒县支援湖北医疗队4名队员完成救治任务,经过14天的集中休整回到家乡。图为队员与前来迎接的同事相拥而泣。
禹强云摄(人民视觉)
“对我们这个职业,在疫情面前退缩就如战士在战场上逃跑一样,是职业的耻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护士王淑青,在医护日志上如此写道。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疫情初期就率众阻击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
“危难关头,没有人能做旁观者。多少年后,回想起我参加过2020年的那场战斗,将会是难得的回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李京京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医疗卫生系统责无旁贷地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广大医护人员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甘冒矢石的决心奔赴一线,以坚决不退的精神守土作战,在与病毒较量中践行了医护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为人民群众的平安健康筑起了一道稳固的防线。
转为战时状态,应对突发疫情
风起于青萍之末。
2019年12月29日,武汉市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被送到金银潭医院。
“短时间内出现这么多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这肯定不是普通的肺炎,多年的职业敏感让我意识到不能大意。”已任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的张定宇回忆道。
12月30日一早,张定宇果断决定,金银潭医院紧急布置腾退病房,抽调更多医疗力量,新开两个病区,转入80多名病人。
同一天,武汉市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武汉、湖北其他市州各医院迅速动员,在自身医护人员被感染、对病毒尚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坚守阵地,收治病患。
面对突发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2020年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同一天,北京天坛医院开始抽调医生支援发热门诊。虽然不在武汉,但这里同样是战场。“疫情根本没有给我害怕的时间和机会。”感染科护士长王珏雅,从年前就开始每天忙里忙外,指导医护人员穿戴防护装备、管理发放物资、整理环境卫生,成为抗疫中坚力量。
引发此次疫情的是呼吸道传染病,呼吸科成为各地医院传染风险较大的场所。
2020年1月26日下午,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内三科(呼吸消化内科)护士长杨海燕,果断采取杜绝探视、减少陪护的措施,要求病房必须用含氯溶液进行有效消毒,发热和呼吸道疾病必须经过分诊后方可住院。该科室采取的防护措施,进一步完善后马上在全院进行了推广。
就这样,在疫情初起阶段,呈现出武汉局部暴发、全国多点散发的状况时,全国各地医疗卫生部门就闻风而动,在专门医院设置专门病区,火速召集休假的医护人员,初步建立起本地的抗疫防线。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在疫情发生一周后就从病例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找到了病原体,解开了病毒密码,向全世界公开。医学研究人员迅速出击,研发检测工具,提供检测手段,为一线医疗人员提供有力武器。
“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运用多年积累的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充分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说。
八方驰援武汉,诊疗会战展开
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保卫武汉!保卫湖北!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从一开始,医疗救治的重点就在湖北、就在武汉。
1月26日,由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大第三医院等6家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一批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飞赴武汉。同时,各地派出7支900多人的医疗队奔赴湖北。
一时间,“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国医疗卫生系统尽锐出战,给武汉战疫注入中坚力量。先后有来自军队和全国各地的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各地抢救生命。
一场战疫“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1月30日,武汉,北京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张楠等人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进了病房之后,看到那么多护士,有当地的,也有北京的,大家都进到准备间里穿防护服,然后就义无反顾地拉开病房的门走了进去,非常坚定。刹那间,我明白了什么叫没有硝烟的战场。”张楠说。
会战需要阵地。
床位曾经是制约武汉“应收尽收”的最大障碍。疫情发生以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医疗资源十分紧张,导致了“人等床”的现象。
短时间内,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拔地而起,16家方舱医院迅速到位,高校的学生公寓被征用为隔离点……新冠肺炎收治床位从5000多张增加到2.3万张,其中重症床位达到9000张。至2月29日,武汉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3月10日,随着武昌方舱医院休舱,武汉市所有方舱医院全部关闭,共治愈1.2万余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打仗需要武器。
N95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医疗防护物资的调配、生产,克服开工不足、原料匮乏等困难,对一线作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分别是2月1日的5.2倍、12倍,及时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迫切需要。
人员需要休息。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这是医护工作者的誓言,但并不意味着无谓的坚持。2月2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确保轮换休整到位,对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人员安排强制休息。此举保证了一线战斗力的可持续性。
向着危险冲锋,成功遏制疫情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广大医护工作者科学实施救治,与病毒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武汉,国家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病房,采取“以院包科”“以省包科”等模式,累计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7000多人。
同时,国家组建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等院士巡诊团队,成立联合专家组,6次修订优化救治方案,落实专家会诊、24小时报病危、死亡病例讨论、重症巡诊等制度,组织插管小分队,推广中医药临床使用……多管齐下,疫情蔓延态势得到迅速遏制。
必须看到,这次新冠肺炎同2003年非典相比,病毒传播力更强,救治难度大,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很高。
对此,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兵深有体会。“比如,在气管镜操作过程中,患者气道完全开放,医务人员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出的气体,职业暴露风险极大。”他说,“降低感染风险的唯一办法是尽快完成检查。但是,穿着全套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几层手套,双手、双眼的灵活性大打折扣。这是对操作者心理抗压能力和操作娴熟程度的双重考验。”
除此之外,取鼻咽拭子、留取痰标本等都是高风险操作。每到此时,孙兵都是一句“我来吧”,迎着危险,毫无畏惧。
就这样,在科学应对策略的指导下,在医护人员忘我的工作中,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同一天,湖北省也实现了“六个无”——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现有确诊病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截至5月5日24时,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7911例。
同时,在与病毒的较量中,新的检测技术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应用到诊疗中,国家不断更新诊疗方案,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被验证应用,更多有效的药物被识别出来。
世界卫生组织4月5日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已从疫情遏制阶段进入缓解阶段,在防控疫情方面积累了非常重要的经验,特别是因地制宜,采取了适合各地不同情况的公共卫生措施,非常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中国疫情防控经验正在帮助其他国家的抗疫行动。
钉在战斗岗位,巩固生命防线
在医疗救治一线,广大医护工作者临危不惧,与死神较量,用生命守护生命,他们被誉为“最美逆行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孙雪莲一听到要驰援武汉,马上报了名,她给爱人打电话:“快点,帮我收拾东西。”爱人有点慌乱地问:“带哪个箱子?”孙雪莲说:“带什么箱子?你一拿箱子我妈就知道了,不许告诉我妈!”
火神山医院重症二科医生刘野,一个夜班连续抢救了3名患者。交接班时,早已是筋疲力尽,乘车返回宾馆,靠着车窗他就“眯着了”。在刘野的值班日记里,ICU是他心系的“战线”,在那里,他为守护生命而战。
率队支援武汉的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本已顺利完成了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的救治任务,但他决定继续留守武汉,赶赴雷神山医院参与救治重症患者。“主动请缨留下来,这是医者的责任和良心。”张忠德说,“病患不治愈,我们不撤离。”
为了亿万民众的生命健康,为了让社会尽快恢复常态,广大医护人员焚膏继晷、奋勇作战,用生命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挺起了民族的铮铮脊梁!
目前,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不可放松警惕——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中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
对此,广大医务工作者毫不松懈:在黑龙江,排查漏洞、补齐短板,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在湖北省和武汉市,继续加强社区防控,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治愈患者的关心和帮助;在北京,继续落实重点防控任务……
正如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所说:“从疫情开始,我们就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在最困难最难熬的时刻,也没有退缩。我们还将继续战斗,直至胜利的最后一刻。”
白衣战士,仍未卸甲。
(本报记者 熊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