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寒冬”后,文旅业如何“探春”

古城绍兴,不见昔日如织的游客,一度变得冷冷清清。为了让文旅业重拾信心、重振旗鼓,绍兴打出了“预约免费游”、加快项目建设、组团促融合等一系列组合拳。“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将有效串起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整合各地资源,实现抱团取暖。

疫情“寒冬”后,文旅业如何“探春”

来源:浙江日报    2020-05-07 13:43
来源: 浙江日报
2020-05-07 13: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冠肺炎疫情,给不少行业带来沉重打击。文旅产业,首当其冲。

古城绍兴,不见昔日如织的游客,一度变得冷冷清清。根据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统计,今年1月21日至1月31日,游客数仅为去年同期的2%左右,2月份几乎归零,3月份约为去年同期的10%。

为了让文旅业重拾信心、重振旗鼓,绍兴打出了“预约免费游”、加快项目建设、组团促融合等一系列组合拳。“五一”小长假期间,寒冬后“暖流”渐回:全市各地旅游景点景区以防控为先,限流预约,做到“两手赢”,为游客提供安全又舒心的体验。截至5月5日16时,绍兴重点监测4A及以上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已开放15家,5月1日至5日累计接待游客2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3.93万元。

文化旅游是绍兴城乡发展的“金名片”,也是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饭碗”。后疫情时期,绍兴文旅一方面继续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方面也在积极危中求机,努力破局。

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

5月5日傍晚,位于绍兴城东的东湖景区刚刚结束首个“预约旅游”黄金周。“进入景区的游客提前预约,景区实行分时预约,严格控制游客量,做好全面的防疫措施,这个‘五一’我们安全、有序有生气。”东湖景区管理处主任陈亚娟说。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五一”小长假,绍兴实行一景区一预案,所有A级景区采取预约制度,推行分时段游览预约,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落实游客“戴口罩+健康码+测温+实名登记”机制,把控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景区核定最大承载量30%的要求,同时,全市共有40个室内场馆、景点景区关闭。

“我们通过及时发布景区拥堵指数和场馆关闭情况,引导游客山里游、乡村游,把有限的A级景区游客名额让给外地游客。”该负责人说。

首个“预约旅游”黄金周,对绍兴文旅业来说是一道新题。在一系列前置要求下,结合旅游平台的产品变化、大数据信息,酒店预售、高端旅游、分期消费、分时预约等“新玩法”,成为“五一”假期游的一个亮点,这也体现出疫情下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疫情带来的重创,悄然引发着旅游业的变革,也让业内人士陷入深思:旅游业还能不能只靠门票做生意?景区的抗风险能力在哪里?疫情之下,文旅业又该如何逆流而上?

“疫情后我们一些景区推出了‘预约免费游’,主要目的是倒逼景区有所行动,寻找门票收入之外的景区创收增长点。后疫情时代,景区的发展必须打破门票依赖,经历自我阵痛,才能涅槃重生。”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告诉记者,疫情倒逼了绍兴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景区走多元化和创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上,疫情也确实让绍兴不少景区坚定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在做足乌篷船、山水盆景体验之外,我们正努力挖掘东湖文化,包括景区的古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打造研学游产品。”陈亚娟告诉记者。而门票收入与其他收入比例已达到1:1的沈园景区也开始思考更大的文章。“景区已打造了舞台剧‘沈园之夜’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成熟文化产品,接下来将努力拓展景区的夜游文化。”沈园景区负责人说。

5月3日,有着“云上茶乡”美誉的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千亩茶园迎来不少徒步观光游客。抹茶考古游(越城区抹茶考古红色游)、日铸御茶游(柯桥区日铸御茶健步游)、云上茶香游(新昌县云上茶香丹霞游)……4月18日,绍兴全新推出10条茶游风情线,通过将乡村茶旅产品优化升级,做到可游、可观、可住,引导游客到生态优美、越茶飘香的地方休闲度假。

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老锅老灶老味道颇受游客青睐,也是旅游业最先回暖的地方,如何打造好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乡村游产业,绍兴的路径是——探索升级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类型旅游体验,拓宽收入渠道。

“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营,取决于契合游客需求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提升,要做到独一无二,丰富多彩。”何俊杰说。

重大项目做抓手

从“资源优势”到“发展优势”

走进新昌县穿岩十九峰景区腹地,几台大型挖掘机正马不停蹄地开展作业。3月10日,有着绍兴版“迪士尼乐园”之称的狐巴巴星球乐园在这里打下第一桩。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将打造集亲子出游、户外休闲、研学营地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运动康养旅游综合体。

“这里将建设攀岩、速降、树顶飞索、冒险塔、山顶滑车等20多种户外运动的体育旅游IP产品,预计年均接待量约20万人次,年均经营收入5000万元。”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高雪军告诉记者,狐巴巴星球乐园运营后将直接提供近100个就业岗位,带动民宿、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经营,拉长游客驻足时间和消费链条,同时带动镜岭镇、东茗乡、澄潭街道等周边乡镇的发展。“可以说,一个大项目,将撬动整条旅游带。”

3月10日,绍兴市举行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一大批优质文旅项目集体上马。“今年在建项目共有124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何俊杰介绍说,这些项目体量都不小,亿元以上项目就达到84个,其中阳明故里综合保护利用项目、绍兴871LOOP全新城市文旅综合体项目、绍兴黄酒小镇项目、“英台故里·春风蝶语”乡村版度假型未来社区项目、诸暨市高湖综合开发项目等7个项目单体总投资超过50亿元。这些大项目将为绍兴文旅业奠定基础,打足底气,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项目建设是推动文旅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认为,绍兴要打造旅游经济强市,提升城市形象,就要依靠一个又一个的大项目。“只有打造出一批叫得响、拿得出的大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绍兴的文化资源植入产品业态,才能推动绍兴文旅业提档升级、有机更新。”

如此庞大的资本争相涌入,也提振了绍兴文旅产业的发展信心。疫情终将过去,可以想象,随着这些大项目的相继落成,绍兴定会迎来期待已久的文旅热潮。

此外,为了让广大文旅企业重拾信心,绍兴还送出了金融“大礼包”。2月中旬,绍兴出台《关于应对疫情支持旅游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措施》,拿出3500万元“真金白银”支持全市涉旅企业应对疫情。3月25日,绍兴文旅政银企合作对接会召开,交通银行绍兴分行向绍兴文旅企业授信300亿元,金融“及时雨”为困境中的文旅企业带来纾困蓄能的希望。

据了解,300亿元的意向授信额度中,包含了文旅行业小微普惠企业60亿元,文旅周边企业和组织(如酒店、民宿、非遗、艺术等)30亿元等。“民宿作为文旅产业中的新型住宿形态,疫情冲击下需要扶一把才能‘起死回生’。”嵊州何家坞民宿创始人李培君认为,民宿的大门已经敞开,客人正在慢慢回流,民宿的春天已不远。

串珠成链聚合力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取暖”

一条“浙东唐诗之路”,勾勒出绍兴千百年的历史文脉。然而,绍兴各地在建设“唐诗之路”时一度各自为战。比如,上虞着眼“浙东唐诗之路发祥地”,嵊州聚焦“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而新昌着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

有人说绍兴文化发展的现状是“遍地珠宝,但缺银线;满天星斗,唯缺明月”。浙江大学国际交流与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杰曾对绍兴文化有过一句十分贴切的评价:绍兴的文化符号一直呈现为一种分散状态,每一个点位都很出色,却无法集中向一个核心靠拢。

连点成片、串珠成链、融合发展,是绍兴文旅业发展亟待跨出的一步。为此,绍兴统筹推进文创大走廊和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三带”建设。

“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将有效串起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整合各地资源,实现抱团取暖。”绍兴市文广旅游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嵊州和新昌正在打造联合体,以嵊州越剧、新昌调腔为载体,联袂演绎唐诗之路。而在浙东运河文化带上,绍兴启动了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将通过激活古运河沿线景区,挖掘沿线故事,将原本散落的运河文化串珠成链,聚起强大合力。

积极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也是绍兴做好融合文章的大动作。古越文明文化带上,越城区北海街道迎恩门风情水街以近1.5公里的古运河为主线、历史文化和旅游休闲为核心、购物居住和商业观光为两轴,传承台门院落空间美感、一河一街城市记忆,将文创产业活力与古城文化气质融合起来,打造文商旅融合的重要平台。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两者融合,相得益彰。”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活化古城千年文脉,重塑文旅结构体系,文商旅融合不失为一条新路子。

何俊杰认为,疫情下绍兴文旅产业应该有所感悟,有所应对。正所谓“有融乃大”,不仅各地在发展中要相互融合,文旅业也要与体育、健康、教育等融合发展,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融合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思维。文旅业要跳出地域、时空限制。”眼下,绍兴正着手准备“江南文化圈”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将在长三角及周边游客市场打响“绍兴”品牌,加快推进文旅消费市场回暖,全面带动绍兴全域旅游提升发展。

绍兴“全域旅游”正在谋划一盘大棋。要提高文旅行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就得舍弃“小芝麻”,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西瓜”。说白了,就是要以重点项目资源为圆心,以整个区域为半径,把整个区域都当作景区。

“绍兴将强化创新、重塑价值,依托‘历史+人文’的特色,加快整合文旅资源,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厚植绍兴文旅产业品牌优势,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盛阅春说。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