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叠加消费券:餐饮线上交易增速前十省份7个发放美团消费券

2020-05-07 16: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后疫情时期,和民生关联紧密的餐饮行业,成为了各地促进消费回补的首要着力点。而疫情以来的首个“五一”小长假,成为了餐饮消费复苏的观察窗口。

来自美团点评餐饮学院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餐饮线上日均交易较前一周(4月24日至30日)日均交易增长47.2%。

在疫情管控向好下,各地餐饮消费也在稳步复苏。从全国餐饮线上交易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来看,北京餐饮线上日均交易增速最快,高达71.68%;福建省、天津市、湖北省、云南省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至第五名。西藏自治区、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较早控制疫情地区,位列第六至第八位;第九和第十则分别是浙江省、山东省,餐饮线上日均交易增速均超50%。

  (数据来源:美团点评餐饮学院 数据时间:2020年5月1日-4日)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五一期间,全国至少有68座城市启动发放新一轮消费券,叠加此前发放的消费券金额,此次小长假期间全国可用的消费券金额将达数十亿。

截至5月7日,美团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的消费券项目已在武汉、台州、银川、天津、深圳、厦门、赤峰、佛山、晋江、泉州等27个地市区展开。其中五一期间,包括武汉、台州、深圳、佛山等18个地市区联合美团发放消费券。此外,美团与各地政府通过以餐饮业等本地生活服务为切入口提倡安心消费,助推经济复苏的“安心消费节”也在超40余座城市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餐饮线上交易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来看,有7个省份都和美团有消费券项目合作,排名前四的省份北京、福建、天津、湖北均在其列。此外,美团点评餐饮学院的数据显示,参与美团消费券活动的城市,在五一期间的餐饮线上日均订单增速达61.1%,高出全国平均增速47.2%的近三分之一。

在北京,4月30日零时起,北京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从一级降为二级,为小长假期间的消费信心注入强心针。小长假伊始,北京市海淀、朝阳、西城、丰台、石景山、大兴六区一起联合美团发起“安心消费节”活动,采取“平台补贴”的形式,美团首期投入千万,促进小长假期间餐饮消费,加速推动餐饮业恢复。

在福建,美团在厦门、泉州、晋江与当地政府展开了消费券合作。以晋江为例,晋江总工会与美团共同发起主题为“晋情购”的职工消费节活动,并联合发放1500万元消费补贴,助推当地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行业加速复苏。五一期间,晋江领用消费券人数近4.5万人次,参与活动餐饮商家日均订单增速周同比上涨74%。

在湖北,武汉消费券也激发了武汉市民小长假的消费热情。武汉市自4月19日起通过美团等平台陆续投放5亿元武汉消费券。4月30日中午12点,第二轮武汉消费券投放后,数据显示,在消费券刺激和堂食恢复双重利好下,五一期间,武汉餐饮消费线上日均交易较节前一周增幅超113%,武汉餐饮消费逐步迎来复苏,城市消费活力正在回归。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消费券对于餐饮市场的刺激,在4月30日第二轮消费券开抢的前一天,店里特意储备了食材,增派了人手。即便如此,我在五一期间巡店时依然发现,当天每家店都挺忙。”武汉本地餐饮企业靓靓蒸虾市场部总监袁志华称,“相比武汉消费券启用前,我们的营业额翻了一番。”

小长假叠加消费券,也助燃了夜经济。

夜经济,是指从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2时所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夜宵更是夜经济中一个城市烟火气的灵魂。美团和微信联合发布《“五一”夜经济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国人热衷于夜宵。小长假前三个夜晚,北京消费者吃掉33万串烤串,上海消费者吃掉超过24万只小龙虾。从订单量增速来看,小龙虾、奶茶和火锅,成为吃货们的夜宵最爱。

“消费券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对于促进消费复苏、扶持餐饮等疫情期间受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团副总裁兼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表示。

在来有为看来,地方政府与美团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放消费券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和商户资源,精准实现餐饮、旅游、文化等垂直领域的消费券发放,助力这些领域的消费复苏;三是根据前期消费券发放数据追溯消费者的核销行为,进一步优化后续的消费券发放方案,放大消费券的乘数效应。为了让政府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应,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并认为平台和平台之间也可加强联动,形成叠加。

据了解,美团除利用平台数字化能力与政府联合发放消费券,共同提升消费便捷度之外,美团还推出了“安心餐厅”、“安心住”、“安心玩”、“安心服务”等系列服务举措,建立“安心伙伴联盟”,为消费者和商户搭建“安心”桥梁,快速提振消费信心,助推消费复苏。目前,加入“安心伙伴联盟”的商户已近112.8万家,其中“安心餐厅”商户超35万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