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籍医生的抗疫:她为中德交流架起桥

“抗击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武汉已经复工复产,未来世界会越来越好。”这是张思丽雅的抗疫心愿。

一个外籍医生的抗疫:她为中德交流架起桥

来源: 中国日报
2020-05-06 19: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6日电(记者周荔华 刘坤)张思丽雅,一位德国放射科医生,她的丈夫,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医生。几年前,为了追随自己的丈夫,她远离家乡,来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成为了医院国际交流办的一名职工,负责中外交流,特别是外籍病人的医疗工作。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她积极奔走,筹集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在中国和德国之间架起了合作抗疫的桥梁。5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了张思丽雅的抗疫故事,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1月21日,张思丽雅从德国返回武汉。1月23日,武汉“封城”关闭了离汉通道,张思丽雅负责在德国驻华大使馆、中国政府之间做一些撤侨的协调工作,送走了120多名同胞后,她选择了留在武汉。“我家现在在武汉,武汉有我的同事、朋友,我还能做一些事情。另外,我对武汉有信心,这里很安全。”

疫情初期,武汉医疗物资紧缺,虽然被隔离在家,但是张思丽雅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德国政府和德中医学协会联系,协调对华捐赠事宜,在她的协调帮助下,德国红十字会及政府先后向湖北捐赠了14.7吨医疗物资,包括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支援武汉医院。由于两国之间的时差,张思丽雅说自己那段时间是“不睡觉的人”:“每天白天和黑夜都在打电话,我就想帮病人,武汉人都是英雄,我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

由于中德时差及各类物资手续问题,张思丽雅和同事在德方专机起飞前连续几夜准备各类文件、德文翻译件,并不断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德方,武汉所需防疫物品的规格和相关文书等,确保一切妥当。终于赶在专机起飞前,防疫物资送达到飞机上,第一批援助物资于2月1日安全到达武汉同济医院等主要抗疫医院。

除了筹集物资外,每天,张思丽雅还会接到在武汉外籍人士的各种电话咨询。在特殊的时期,她从医生的角度给这些外籍人士提供了全面的知识普及和及时心理疏导,给予他们医疗帮助。一天夜里凌晨三点,一位德籍男士的8个月大的孩子出现咳嗽症状,焦急地打电话给思丽雅,思丽雅耐心地询问病情后,判断患儿当时并不需要到医院治疗,沟通了1小时后,她安抚好患儿家属,并在第二天及时回访确认患儿病情好转。

近日,全球疫情持续蔓延 。张思丽雅心系家乡,接受了德国媒体的采访,将自己在武汉所见所闻、真实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德国的前同事、医疗机构的专家和普通民众,提醒做好防护。“封城的效果很好,戴口罩、做好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德国医生,又在武汉医院工作,张思丽雅的前同事经常会咨询她一些关于重症新冠患者救治的问题。同时,作为中德-德中医学协会的联络人之一,她也收到了来自德中医学协会会员德国多家医院、医学院的请求,希望能够通过中德医学协会了解中国同济医院的救治方案。

中德医学协会和德中医学协会是1984年,由同济医院裘法祖院士与德国医学专家共同发起成立的,办事机构就设在同济医院。三十多年来,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中国一次,德国一次,交替举办,极大地增进了中德医学交流与中德间的友谊。中德友好医院于2018年10月正式挂牌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中国首家中德友好医院。2018年12月,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北京德国驻华大使馆接见了中德医学协会会长陈安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寄语同济医院“打造中德交流标杆”。2019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同济医院,点赞同济医院强大的病人服务能力。

作为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同济医院专家组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在张思丽雅的协调组织下,同济专家团多次视频连线德国耶拿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德中医学协会等,线上分享抗疫经验,还直接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手册(德语版)打包分享给德国同行,20多家德国医院收到了“同济方案”。

“抗击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武汉已经复工复产,未来世界会越来越好。”这是张思丽雅的抗疫心愿。

(周荔华 刘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