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国拿到的是闭卷考试,面对的是未知题型,却在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成为世界首个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很多国家是开卷考试,不仅已知题型,而且手握参考答案。中国“举国体制”为世界抗疫树立了标杆,一些外国政要和专家表示“只有中国能做到”。解码成就中国抗疫的“举国体制”,有几个关键字:
一、“快”——体现在当机立断、果断决策、立即行动的中国速度上。2019年12月27日张继先医生首次上报3个可疑病例后仅1周,中国即向世卫组织及美国等国通报。2020年1月7日,在疫情初露端倪、科学论证不足、势态尚未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党中央就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月22日,在武汉市确诊病例不到300例、全国不到600例、中国之外仅6例情况下,党中央就果断决策,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武汉“封城”2天后,中国内地有病例的30个省区市均启动一级响应。中国用10天左右分别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每一天半新建一座方舱医院。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艾尔沃德指出,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行动迅速,防控措施史无前例。《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及《柳叶刀》主编等认为,中国领导人决策和行动更为果断迅速,为世界赢得了抗疫时间,但被一些国家白白浪费了。
二、“全”——体现在全国一盘棋、全面总动员、全政府全社会全国人民参与抗疫的中国规模上。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绘就了中国抗疫的史诗画卷。党中央一声令下,330多支医疗队、4.16万余名医护人员赴鄂实施“生死时速”大救援。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全国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保障资源向抗疫一线汇集。14亿人全民隔离、禁足闭门,自觉配合防控部署。与中国抗疫形成鲜明对比,美《科学》杂志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评论认为,一些国家疫情防控体系“支离破碎、混乱不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掐”,甚至哄抢医疗物资。一些欧洲媒体和政要称,个别地区组织“有联盟无协调”,团结只是“纸上童话”。
三、“严”——体现在严防严控、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中国力度上。中国实施治本之策,着力控制源头、切断传播途径,根据“四早”要求,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进行网格化管理,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武汉市4.45万余名基层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1.38万个“网格”,构筑起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中国-世卫组织新冠肺炎联合考察报告指出,令人瞩目的是,所考察的每一个机构都能够强有力地落实防控措施,不折不扣提升关键措施效果。《联合早报》、《海峡时报》认为,病毒不会因为意识形态之分而选择性感染。一些国家曾以挑剔和指责口气看待武汉“封城”,如今不得不采取同样措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达不到中国实效。
四、“准”——体现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中国效能上。中国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将湖北和武汉作为疫情防控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对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分区分级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因人制宜,按照确诊、疑似、发热、密接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因时制宜,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从最初要求高风险地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到现在着力“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从最初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工作来抓,到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外国专家评价中国采取了“最勇敢、最灵活和最积极”的差异化防控措施,取得了最佳防控效果。
五、“省”——体现在反求诸己、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中国修为上。中国在抗疫过程中襟怀坦荡,从不讳言不足,从不回避问题,而是不断反躬自省,改进完善。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此次疫情防控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国将加快补齐短板、堵住漏洞、做强弱项,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筑牢制度防线。中国对失职失责官员严肃问责甚至免职,要求各级官员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与之相比,个别国家贻误时间、不作为,漠视生命,确诊和病亡病例不断攀升,却无任何官员引咎担责,反而“甩锅推责”。《洛杉矶时报》评论认为,“甩锅”是一种政治算计,既不负责任,也不合时宜,当前应全力挽救人的生命。
(苏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