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生物制剂治疗挺进全新“白介素时代” 助力中国患者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生物制剂治疗挺进全新“白介素时代” 助力中国患者治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4-29 17: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4月29日电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消息,我国首个且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白介素类抑制剂药物可善挺(司库奇尤单抗)于近日获批,用于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成年患者。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在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约为0.3% ,患病人数约在300万左右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且多见于男性。研究数据显示,约8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脊柱疼痛和疲劳症状,晨僵比例更是高达90%。但真正可怕的还是它可能带来的骨结构损伤。

正常情况下,人体脊柱椎体由柔韧的韧带连接,因此腰背部可以灵活运动。韧带与上下椎体骨的连接点被称为附着点,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附着点处会反复发生炎症,生出病理性新骨。健康的韧带逐渐开始骨化,产生骨赘、连成骨桥,最终导致脊柱融合强直和不同程度的残疾。一项中国研究显示 ,超过65%的患者伴有至少一个韧带骨赘,说明相当比例的患者都存在骨结构损伤以及进一步加重的风险。

研究发现,白介素-17A(IL-17A)是促进炎症级联反应、新骨生成、最终导致骨融合和完全强直的重要介质。作为目前全球首个且唯一全人源IL-17A抑制剂,可善挺可特异性阻断任何来源的IL-17A,有效控制炎症并抑制新骨形成,多层调控病理进展。

301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黄烽教授介绍:“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炎症性疾病,抑制炎症水平很重要,也是目前临床药物治疗的重点。但近些年有研究发现,即使炎症水平得到控制,依然会存在骨结构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如何双管齐下,特别是‘抑制骨结构进展’成为了亟待满足的治疗需求。”

脊柱炎从发病到最终骨融合,会经历几大阶段:骨炎-脂肪沉积-骨赘-骨桥-骨融合。“新骨形成”是整个病程进展的病理基础,而IL-17A是个重要的“助推器”。一方面,它是附着点炎发病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可进一步促进炎症级联反应;另一方面,它是骨重塑的关键介质,参与新骨形成。因此,抑制IL-17A可阻断炎症通路 、缓解疼痛,同时抑制新骨形成来阻止骨结构进一步损伤。

作为该药物中国III期临床研究负责人,黄烽教授介绍:“司库奇尤单抗的出现无疑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也让我们对IL-17A这一新靶点在强直性脊柱炎领域的临床表现和潜力充满期待。希望看到更多中国患者能获益于新一代的创新药物!”

该药物生产厂商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女士表示:“我非常高兴可善挺能获批用于中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这也标志着诺华在中国进入风湿疾病领域。强直性脊柱炎多起病于中青年,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可善挺强直适应症的获批有望为数百万中国强直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和健康希望,使诺华创新药物惠及更广泛的中国患者。”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