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桥”背后的故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4-29 05: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老百姓的欢呼声中,一座桥建成通车了。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安康白河县宋家镇焦赞村的乡亲称之为“连心桥”“脱贫桥”。焦赞村位于大巴山深处,由于交通不便、耕地多为山坡散地,属于深度贫困村。该村贫困致富项目——羊肚菌种植园,处于冷水河环绕的山坡孤岛里,村民进园生产和销售、出行、上学,都只能靠搭建简易木板通行。陕西建工控股集团实地考察后,投资110万元,修起了这座桥。

说起来,桥的背后,还有个故事。

去年5月中旬,根据统一安排,陕建集团的“驻村联户”扶贫点从延安子长县张家庄村调整到安康白河县焦赞村时,集团收到了一份摁着281个红手印的“挽留书”:乡亲们不让走!

“挽留书”背后是张家庄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路修了,路灯亮了,广场建了,藜麦产业起步了,年轻人学习技能就业了,更重要的是大伙的心齐了,干劲更足了。人均收入从2012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8年6800元,实现脱贫“摘帽”。

乡亲们的满意,就是扶贫者的荣誉。那么,到了新村子,怎么能让这份荣誉延续?于是,有了这座桥。

当然,不光一座桥。结合安康生态功能定位,投资3亿元建设绿色节能的新型材料工业园,目前已投入1.8亿元,一期建成后预计实现产值5亿元,带动就业300人以上。以陕建职大、陕建技师学院为教育培训基地,打造贫困劳动力+劳务队+培训+劳务公司的劳务产业扶贫链,依此带动更多的安康籍劳动力走出来。目前陕建已使用安康籍务工人员15288人,带动建档立卡人员595人。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29日 07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