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重“温度” 帮扶有精度(民生观)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4-28 05: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听民声、解民忧,一张便民服务卡,体现的是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

不久前,笔者在重庆市巫山县采访,遇到了已经脱贫的老魏。他想扩大自家的柑橘产业,资金却没有着落。对着一张便民服务卡上的号码,他拨通了镇党委副书记的电话。摘帽不摘帮扶,补助资金、小额贷款陆续到位,老魏脸上的愁云消失了。

对许多贫困户和脱贫不稳定户来说,这张便民服务卡,是切切实实的“解忧卡”。搬迁办法、医保报销、扶贫贷款……有时候,群众对政策不够了解,想找干部问问,就要翻山越岭,跑很多路来到镇里。主动提供便民电话,群众有困难就能直接找到干部。通过电话,或是解释政策,或是帮忙协调,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省时省力,还能提高解决效率。在巫山县官渡镇,便民服务卡推行不久,便为100多户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

对干部来说,多听听老乡的声音,帮扶思路更加明晰。的确,精准扶贫要首先找准病根,既要发现致贫原因,也要预防返贫风险。摸清底子才能选对路子,随时移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干部不妨多想点办法,增加了解民情民意的渠道。下沉到一线走访探查是一种,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群众更容易找到自己,也是一种。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准确掌握群众的需求。

掌握了需求,接下来就是拿出帮扶的办法。比如这家想发展产业缺少资金,可以帮着多跑跑扶贫款项、小额信贷;那家想出门打工没有技能,可以帮着联系培训项目,介绍去扶贫车间就业。再有,易地搬迁的老乡担心没有收入来源,就得多替他们想办法,看看怎么能找到工作的机会;家里有病人的贫困户负担不轻,不妨给说说政策,把能用的帮扶都给用上……

听民声、解民忧,一张便民服务卡,体现的是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群众利益无小事,干部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帮扶的精度。拿起电话,乡亲们知道,另一头就是希望,工作就到位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28日 13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