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4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及我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五十周年纪念日。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退休的多名老航天工作者纷纷回忆起了自己参与东方红一号的难忘经历,鼓励新一代航天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断创新,为早日把我国建成为航天强国努力奋斗。
曾在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工作的宋庆元回忆道,当年,计算站承担着“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计算站里使用的计算机还来自前苏联,虽然功能有限,但依然是我国那个年代最先进的计算工具之一,被当成宝贝。这种计算机无法一次计算出一条弹道,完成一次弹道测算要三次计算,耗时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家顾不上了,孩子也顾不上了。我家小孩在两岁那年患了肺炎,可当时我工作太忙,顾不上照顾,只好请邻居帮忙送医院打针治疗。作为母亲,我肯定疼爱着孩子,但我更热爱航天事业,也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每天晚上去加班时,孩子都哭着喊妈妈,但我还是硬着心肠去加班。”
在我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的那个“五一”劳动节,作为参加研制和发射东方红一号的各条战线的代表之一,宋庆元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准备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晚上九时整,大家盼望的时刻来到了,在‘东方红’乐曲声中,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在周总理的陪伴下,向我们走来。我当时的心脏激动地都快要跳出来。毛主席、周总理来到我们身边,周总理指着我们高兴地向毛主席介绍说:‘这些是参加发射人造卫星工作的同志。’毛主席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当我仰望着毛主席那慈祥的笑脸,握着他那温暖有力的大手,我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闸门,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老人激动地回忆说。“五十年来,每当我想起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们的关怀和教诲,一种献身航天事业、立志振兴中华的激情便油然而生……如今,我们不仅可以成功地发射各种人造卫星,而且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我能把自己此生的智慧和精力都贡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既骄傲又自豪。”
包开元老人1970年在沈阳111厂参与了东方红一号项目中火箭发动机助推器的制造。航天二院801厂建厂初期,他又来到了这里,几十年来,他将自己的人生挥洒在这片热土上,默默无闻地为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心血。
谈及自己在当年从事的工作,他说:“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我就是参加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助推器制造而已,只是千千万万参与者中的一个。”
包老参与制造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助推器,据他介绍,那助推器有半间房那么大。“我和一个车工,我是检验员,两个人一起被封闭在厂里两个月,与外界全部隔绝。”两个月里,他们没有跟外界的人接触过,吃饭都是有专人派送的。
“我们两个被选中的人,按你们年轻人的话说,就是这个(挑起大拇指)啊!那个车工,是一个八级的车工,按现在来说,应该算得上技师级别了。而我呢,是整个厂里出了名的检验严格,我们两个就是厂里最厉害的组合了!”
谈到这里,老人严肃地说道:“航天产品,一定要有过硬的质量,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做出合格的产品,才能对得起祖国和人民。我对质量关把控近乎苛刻,虽然有时会遇到一些不理解,但我转念一想,跟过硬的产品质量比起来,这些能算得上什么呢?”包老朴实的话语饱含着他对航天事业的忠诚、热爱与奉献,让人深深体会到“狠抓产品质量,争取人人质量一百分”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张龙贵,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第一代晶体人,1969年参与制造了首批用于中国航天的高质量晶体元器件,那时候的他和其他工作在晶体元器件战线上的同志们一样,白天从事科研生产任务,晚上打起精神查阅资料,有些灵感时就连夜做好试验设计,以便第二天投产实践。铅笔头、记录本、橡皮块……经典的办公用品消耗了很多,开水瓶、铁饭盒、大茶缸……熟悉的老三样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挑灯奋战的夜晚。终于,第一代晶体人排除种种干扰,在不断攻关和改进中将晶体元器件成功交付,为1970年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
石英晶体作为稳定频率的关键元器件,在卫星、火箭和地面跟踪系统的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时的晶体元器件室,是为中国航天各类型号任务提供晶体元器件的唯一单位,可以说张龙贵等人用晶体元器件为“东方红一号”打造了坚强的心脏。
为继承弘扬航天精神,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牵头主编了《筑梦空天——航天精神在二院》一书,近日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航天精神在二院为主线,系统总结了航天精神的特质和禀赋,讲述了二院人传承和践行航天精神的生动故事,提出了航天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