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智慧消防,建设人才支撑体系

2020-04-22 14: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消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居民居住及厂房仓储的安全系数比较低,人民群众对包括消防工作在内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社会公共消防基础力量薄弱、监管对象众多且复杂,给消防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消防工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居民对消防服务意识的提高和监管对象众多且复杂的问题,

国家和企业都纷纷采取了措施与调整。对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要求,即要积极建设“智慧消防”,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高消防工作智能化水平和科学指挥,打造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升级版”;对于企业,目前大部分城市已建成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这些系统及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传统消防设备到智能消防设备的转变,与此同时企业还会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实地考察,为用户提供设备安全调试,后期人员培训,平台运维等全套服务。

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积极响应,全国多地智慧消防工作如火如荼开展,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消防?所谓智慧消防,就是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将消防设施、社会化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等各位要素,通过物联网信息传感与通讯等技术有机链接,实现实时、动态、互动、融合的消防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全面促进与提高消防监督与管理水平,增强灭火救援的指挥、调度、决策和处置能力,提升消防管理智能化、社会化水平。

与传统消防相比,它是将事故处理的临界线提前到了事故发生前,以先进的物联网手段,实时监测消防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及时传达,它满足了事故防控“自动化”、灭火救援智慧“智能化”、日常执行工作“系统化”、智慧管理的“精细化”,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早预判、早发现、早除患、早补救”,打造从城市到家庭的“防火墙”。

作为智慧城市和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消防建设的重要依托之一是消防物联网的建立及并网(即先进的科技支撑),先进的科技支撑才是强化智慧消防的功能性保障,而科技支撑的本质却是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与使用。首先,建立健全智慧消防建设专家库,全面开展智慧消防理论研究。其次,与各级消防专业服务机构、消防研究所和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搭建“人才孵化器+消防信息化”的模式。最后,积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消防救援专业技术人才,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人才参加培训,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智慧消防领域的作用。

发展智慧消防,人才是根本。据悉,目前我国消防救援部门相关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既懂基本消防操作,又懂网络信息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缺。无论是数量还是专业理论都与其他产业相比严重滞后,很多消防单位已出现了传统人才剩余而新型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谁能越早的掌握“智慧消防”的专业技能,谁便能在消防工作领域抢占先机。

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快推进消防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智慧消防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技能水平,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决定开展智慧消防工程师专业技术等级培训考试。

此次智慧消防工程师专业技术等级培训考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每个级别考试均设智慧消防理论(上午段)、智慧消防实务(下午段)两个科目,考试内容包含了建筑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同时包含城市消防的设备设施安装、远程监控、智能预警、协同扑救、数字化预案编制及管理、智慧社区的全流程消防工作体系。学员可通过培训学习后,得到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证书,而持证人员也会纳入中心智慧消防工程师人才库。

据了解,国家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并经中央编委注册登记的事业单位,是全国信息与邮电通信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其宗旨是开发信息与邮电通信行业的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各类人才招聘选拔、合理流动、培训认证及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为信息与邮电通信队伍建设和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服务。

本着“服务企业、惠及人才”的原则,每年向社会上诸多领域输送大量高技能专业人才。未来,我们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和创新更多适合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凭借自身强大的师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为推动“智慧消防建设”提供更多专业有素养的人才,帮助更多企业单位解决人才紧缺问题而做出努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消防体制改革,智慧消防将迎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