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并举 让大足石刻更有文化温度

重庆市民刘超惊喜地发现,在快手直播上居然看到大足石刻景区。在修复过程中,有一位“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大足区区委书记于会文说,当前,大足区将大足石刻作为“一号工程”,坚持文化兴区,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保护与开发并举 让大足石刻更有文化温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04-21 08:52
2020-04-21 08: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重庆市民刘超惊喜地发现,在快手直播上居然看到大足石刻景区。跟随主播导览“云游”大足石刻,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向往已久的千手观音像。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两天内举办三场直播,全网观看人次超过1000万。精美的石窟艺术让无数观众倾倒,而这背后是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文物保护。

宝顶山千手观音像有800多年历史,是大足石刻最珍贵的瑰宝。它的修复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2015年6月,保护工程竣工,完成了对造像表面和830只手的修复。

在修复过程中,有一位“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作为保护工程石质修复组组长,她花了7年时间参与修复,并总结出“望闻问切”文物病害诊断“四诊法”,为其他石刻保护提供借鉴。

除了千手观音像,大足区还对圆觉洞等处造像进行修复,尽量保持原貌。2019年6月,另一个代表性石刻——卧佛也启动修复。

先进技术积极运用于文物保护中。2017年,大足石刻三维测绘与数字化工程启动,测绘面覆盖9成以上造像。陈卉丽说,三维测绘可以激光打印,为修复专家提供精确的样本数据,让国内外专家远程诊疗。

2019年12月,大足石刻监测预警系统投入使用,标志着大足石刻由抢救性保护转为预防性保护。

走进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一块大型LED屏上,显示着温度、微环境、岩体稳定性等各类实时数据与分析走势图。一旦洞窟内发生倾斜或温度异常,工作人员就能及时发现,实施加固工程或减少游客量。“监测预警系统相当于‘听诊器’,帮助我们实时检查,生成‘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石刻的问题,尽早修复。”陈卉丽说。

石刻保护好了,开发利用就有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大足石刻景区积极转型创新,创作大量石刻文创产品,助力全区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以前,游客观赏宝顶山大佛湾一带造像后就离开,整个观光过程仅1小时左右。近年来,大足石刻景区提档升级,让游客从单纯看石刻变成游景区、逛城市。景区内绿树成荫,设施更加完善,游客平均游览时间达3小时以上。

围绕大足石刻,大足区积极推进城景融合,建设国际文旅城。具体来说,就是把大足的人文、山水、温泉、乡村旅游等资源有效串联,打造精品路线,让游客流连忘返。

近期,大足区还启动建设石刻文创园,签约落户项目16个,引进20多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打造雕塑艺术产业基地。

“石头是冰冷的,文化是温暖的。我们要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让石刻活起来。”大足区区委书记于会文说,当前,大足区将大足石刻作为“一号工程”,坚持文化兴区,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刘新吾)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