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芳草地建成隔油池和三级化粪池后焕然一新
屋前小型湿地池既是净化池又成小花园
环境整改后的水绿草青湘江村
中国日报4月21日长沙讯 “以前湖里臭气熏天、垃圾成片,现在我们就像住在公园!”长沙市望城区湘江村苦竹湖边,村民钟玉德兴奋地向记者说着村里的变化。过去两年,湘江村通过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五结合”工程,开展源头治污、定期治淤、铁腕治违、生态治岸、精准治脏等行动完成蜕变。
湘江村位于望城区大众垸片区湘江大堤沿线,拥有936亩水域面积,因为村民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田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是个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的‘三无’小村庄。“不做出改变,村里不好发展,村民的居住环境也相当恶劣。”湘江村党总支书记邓志平告诉记者。
2018年开始,湘江村对全村两百多个池塘和众多沟渠展开清理工作,苦竹湖就是村里改造的第一个淤塞的臭水塘。“以前水都是臭的,开展清淤工程后,用淤泥就近堆砌了小山,还修建了亭楼、小桥、喷泉和沿湖景观道。”邓志平介绍,两年来,湘江村对湖区进行清淤疏浚,打造人工浮岛8000平方米,采用松木桩、水生植物等进行生态护坡,打造人工湿地公园,栽种水生植物净化拦截,进一步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同时,对周边沟渠进行清淤,并定期进行砍青、除杂,恢复彭家湖与周边沟渠、小微水体的自然连通,确保水体连通有序、通畅自然。
如今的湘江村空气清新、水光一色,村民家家户户都有花园、菜园,移步即换景,“臭水塘”变成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村居环境的改良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村里大变样之后,周边有27户村民直接受益,很多农户也开起了农家乐,平均家庭年收入增长了2至3万。钟玉德的儿子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环境变好后,生意越来越好。周末人多的时候,都要打电话订位,村里的道路也停满了车。”(摄影:李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