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贵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院长、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北京码头智库创始人)
全球供需链各中心两端集体相继停摆,艰难复工,复产艰难,稳住产业链、控制供应链、握住价值链等成为全球热搜,世界人民认识到类似口罩、呼吸机、防疫物资并不高深的产品,好像只有中国一家能生产。发达国家猛然意识到制造业“归化”好像是长治久安的最好选择。
企业战略决策都要算大账。市场经济,市场具有内生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稳定盈利和盈利预期是全球制造业向某个国家和地区转移优先法则,成本、利润、效率和安全等因子是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函数的一级变量综合评价指标。特殊时期跨国企业虽然有国别情节和临时政治性,若不能保持可持续赚钱,股东就会用脚投票。类似美、日推出的只给安家费,不给取暖费做法,把赤道附近的人拉到地球北极过冬,听起来就不靠谱。
生物进化都是基因选择的结果。候鸟迁徙路线在地球上就五条南北通道,这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的最优目的地选择。候鸟迁徙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时间、路径、食物、栖息地、繁育、天敌等因素。候鸟会牢牢记住,南北季节气温周期来临时还要原路返回,候鸟迁徙千辛万苦就是为了自我生存种群进化。办企业选在哪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如:人才、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竞争、法制、文化等等。任何一家跨国企业都知道,股东利益至上是企业种群生存进化的不二法则,离开这个基石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基本逻辑,只要不能保证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仅仅靠任何短期的利益诱饵都不会起作用。
风雨过后的彩虹必将在东方首先开始。几十年形成的国际间高依存度的产业链惯性,强行脱钩没有赢家。当前欧美疫情形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呼声此起彼伏,以美国、德国为中心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停摆,三年之内能不能走出泥潭都不好估测,想把设在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拉回国内企业也是有心无力。另外,中国是欧美高端制造业零部件产业链和价值链最大需求中心,假设如愿掏空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心脏,最终也就丢掉了中国强大消费市场。
全球产业链因疫情加速离开中国缺乏逻辑。近年来中低端制造业产业链向东南亚及中国周边转移趋势确实明显。本次疫情对这些国家的影响还有待观察,这些相对产业落后的国家一旦经济社会停摆,复工复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的挑战将更深刻和长远。中国政府疫情控制措施及时得当,全产业链复工复产率先推进,这些国家和地区若疫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也许原本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企业将面临去留再次选择的问题。
制度优势亟待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面对疫情蔓延引发的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强烈撕扯局面,用事实诠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疫情的影响倒逼中国改革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构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再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国内有效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自己不犯错误是别人没机会的理由。随着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全球企业家比较之后一定会承认,中国还是世界资本最安全的去处,是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好的去处,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全要素最齐备的去处,也是全球产业布局综合性价比最高的去处。中国取代日本、韩国等国家成为亚洲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需求链中心是经历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今天的中心地位,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策划全部撤出或全部转移出中国的设想,三五年内,其实很难找到资源、要素市场和承接能力完全符合预期的国家和地区。总之,只要自己不走“闭关锁国”的回头老路,自己不故意犯“左脚踩右脚”的低级错误,有关国家的所谓一厢情愿的“脱钩或脱链”计划是不会实现的。美、日提出组团“脱链中国”的说法,提醒中国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进一步强大国内消费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可以设想,如果有一条前提假设能成立,他们的计划短期就能实现。即:企业不为了赚钱,完全是在做政治。但试问,当今世界有多少这样的政治性的企业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