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粮草先行”更须精准保障到位
“射不能中,与亡矢同”,如果不能在准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适量、适用、适当的作战物资保障,“前方急得跳,后方送不到”,就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兵法云:“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先”字,道出了后勤乃战争命脉之铁律。随着战争形态的加速演进,后勤保障“先行”更须“精准”的理念,越来越得到战场这个严酷“审计师”的认证认可。
这次疫情防控斗争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尤其对物资保障、患者救治是一次严峻考验。九省通衢的武汉“封城”,车马停歇、足不出户,上千万人的“吃喝拉撒睡”如何保障?病毒肆虐、疫情蔓延,全国8万多人被确诊感染,无数人被隔离观察,医疗、生活物资如何及时供应,大量患者如何科学救治?短短10多天时间要建起可容纳2600张床位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设备、建筑材料、医务人员如何快速调配到位?
答案有很多条,但“精准”二字贯穿抗疫保障始终。习主席提出的疫情防控16字总要求中,“精准施策”是一个重要方法论。打赢疫情防控的后勤保障战,重在精准、难在精准、胜在精准。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军地各部门密切协同,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物资需求的精准掌握、对生产能力的精细摸底、对重点物资的精确供应、对治疗方案的精密设计,铸牢了抗疫保障的强固链条。
“当师之未出也,必先计其食;及粮之已行也,又首严接应。”这次战“疫”的物资保障实践启示我们,算得精、存得足、管得好、供得准,保障力方能充分释放,战斗力方能有效提升。简而言之,就是精准者胜,“精”是手段、措施,“准”是目的、程度。“兵不可一日无粮”,离开保障,人无食、车缺油、炮没弹,就打不了仗,甚至难以生存。“射不能中,与亡矢同”,如果不能在准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适量、适用、适当的作战物资保障,“前方急得跳,后方送不到”,就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战争方式决定保障方式。信息化时代,“挖野菜也当粮”“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景象也许不会再出现,而精准保障则成为一道更为复杂的考题。未来战场上,作战力量多元一体,保障讲究精准高效,时间上误差1秒就可能出大事,位置上偏离1米就可能吃败仗。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军事专业超过5000种,我国也有3000多种,后勤保障本身又涉及供、修、运、救、防、指等多个专业。这种毛细血管式的分工对后勤保障的精确化、精细化、标准化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没有精准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就难以做到急时拉得出、战时保得住。
前不久,某部举行首次“无人智能化保障体系建设”主题研讨会,探索将无人智能化保障力量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实现一体编成、一体指挥、一体运用的方法路子。这是大胆尝试,也是势在必行。无论是美军的“感知与反应后勤”“联合后勤”,还是俄军的“一体化集约化后勤”,都在试图建立随时响应、快速传输、精准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后勤保障体系。叙利亚战场上,俄军后勤保障突出精确筹划、隐蔽预置、全维参与、快速投送,有力支撑了作战行动。
电影《血战钢锯岭》中,那名医护兵凭一己之力来回奔波救人,却仍然力不从心、无力回天。这种场景或许会越来越罕见,取而代之的将是网络信息体系支撑下的智慧医疗、精准救护。信息化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多节约一分钟时间,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多一分胜算。卫勤保障必须更加注重精确性、灵活性、应急性,通过建立网络化数据体系,搭建综合性保障平台,把卫勤任务定位到具体人员、细化到具体部位、分解到具体行动,努力追求“精准度”,提升“效费比”,确保赢得战场救治的“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
善驭大势者谓之雄。未来战争“补给重于作战”,“后勤反应时间”的长短决定战场胜负。谁的精准保障优势强、反应快,谁的战场主动权就越大,胜战的几率也就越高。唯有适应信息化战争高技术、一体化、多维度、快节奏的特点,着眼复杂的作战模式、战场环境、战争要素,探索适应陆、海、空、天、电等多种保障方式,做到保障需求精准、准备精细、力量精干、实施精敏,方能从根本上破除“需求迷雾”和“资源迷雾”,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战场保障态势。
(王根成 作者单位:河南省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