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者之名,胜病疫之战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2020-04-14 16: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凡为医者,侠之大者,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国有难,召必至,战必胜!医护人员深入病疫最前线,义无反顾,鞠躬尽瘁。人民在线/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推出行业“战”疫在行动系列专题第十一期《以医者之名,胜病疫之战》,向最美逆行者们致敬。

病疫危难当头,他们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他们以手术刀为武器,以责任与担当为盔甲,成为最美的战“疫”逆行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次组建、集结医护人员共134名出征武汉

2020 年 1 月 26 日大年初二,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响应国家号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紧急组建一支由重症医学、呼吸、急诊、控感等医护管理专家组成的20人医疗队,出征驰援武汉。这是我国首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其中不乏执行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组团式”援藏等重大医疗支援任务的医疗护理专家。

1月26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体领导班子为第一批赴武汉医疗队送行。姜保国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对队员们表现出的责任与担当表示由衷的敬意,并提醒大家务必要做好防护。同时,医院也紧急筹备了N95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和日常生活物资,让队员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做好前线医疗救助工作。

重症医学科的张柳医生是本次援助医疗队的队长,得知医院组建医疗队,他第一时间就报名了。虽然家里还有7个月的孩子,但他没有一丝迟疑——“我是湖北人,大学是在武汉同济医学院念的,对武汉有着特别的感情。我爱人跟我是同一个科室的同事,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几乎不用商量就达成了一致。”

呼吸内科护士长王雯和急诊科主管护师王秋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两位队员。2003年她们都曾坚守在抗击SARS病毒的一线,此次更是肩负重任——“我们是老大姐,会提醒、照顾好大家,放心吧,保证完成任务!一定平平安安回来!”

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李冉已经不是第一次执行国家任务。2017年他作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赴西藏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李冉的母亲也是一位传染病大夫,知道孩子要去“前线”支援,她支持地点点头,什么话都没多说,但是——“妈妈一晚上没怎么睡,凌晨3点就开始蒸馒头做饭为我送行。”

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吴文芳是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大年初一刚下夜班去往高铁站的路上,看到“征集令”,她第一时间报名并退了回家的票,转身却奔赴疫情最严重的疫区——“怕家中老人担心,我告诉他们坐高铁不安全,今年不回家过年了。”

在冲锋前阵、勇敢与病疫战斗这件事情上,医护人员的信念与行动都表现出不约而同的一致。

前线第一批出院两位患者

很快地,继大年初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位医护人员出征武汉之后,英雄再次集结。2月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挂帅,重症医学科精锐专家团队一行出征武汉。

接着,2月7日清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增援武汉疫情防控派遣的第三支医疗队组建出征,医疗队由医院院长姜保国挂帅。

至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派出 134 名医护人员,战斗在武汉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小时备战,连续奋战66天——刘新民

“接到通知1个小时就踏上赶往武汉的征程,一来就连续奋战了66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用这句话来总结自己参与的这场突然的遭遇战。

作为援鄂医疗队的队长,刘新民长队队员们说:“面对新型病毒我们了解的很不够,要多学习、多实践,科学施救”,敦促队员们定期开展学习和病例讨论,同时,刘新民时刻牵挂着每一位危重症患者,总是亲自赶到病房,在患者床边询问病情,鼓励并安抚情绪波动的患者,中法新城院区出院患者最多病区的好成绩与他的辛劳付出密不可分。

作为经历过2003年北京SARS的呼吸科专家,刘新民始终秉持着“改造不到位,坚决不离开”的决心,他深知抢救危重症患者,中心监护和氧气供应的重要性。在病房改造之初,工作紧张繁重,刘新民从早守到晚,不停沟通,坚毅的语气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66天,1584个小时,刘新民是志愿队136个人的主心骨,从医疗质量到感染控制,从病房改造到驻地食宿,从党员发展到文化建设,刘新民对每项工作都倾尽全力。“为武汉拼过命”这句话用在刘新民身上一点也不过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走过半生,仍为仁心医者——王宏志

2月8日,王志宏得知需要一名重症医生上抗疫一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虽然年过半百,但王志宏依然意志坚决,迅速交代了科室的工作安排后,像战士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王志宏是支援北京佑安医院新冠救治的第一批队员,也是年龄最大的队员。

北京佑安医院的专业重点是肝病和艾滋病,感染科只有几张床的抢救室,全都住满了危重症患者,而这里没有负压病房,没有有创监测、没有中央站系统、没有POCT设备,呼吸机、血滤机、输注泵等也不够用,许多从医院其他科室调集来的医务人员又没有重症经验,软件硬件都跟不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志宏顺利完成佑安医院新冠肺炎的第一个气管切开手术,凭借几十年的经验,即便戴有四层手套,他还是干净利索地几分钟就搞定。

隔离区的医务人员无时无刻不在这厚重防护服的“妨碍困扰”下进行各种操作和记录,因为呼吸不畅,好多人都有轻度头痛,王志宏也不例外,身在抗疫一线,防护服一穿就是六七个小时,内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四十年前,年仅16岁的王志宏在母亲的影响下走上了医学之路;40年后,年过半百的王志宏保持初心,在抗疫救灾的一线上身体力行,鞠躬尽瘁。

中日友好医院

喜悦与欢庆,在凯旋的14天后——郭丽萍

4月7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凯旋。尽管严格遵守着早已形成习惯的“一米线”的戒律,队员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向前簇拥着,希望和欢迎队伍里的领导同事们再近一点,才好倾诉多日的思念之情,而中日友好医院院感办/疾控处副处长、援鄂抗疫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郭丽萍,选择退后一步,她说:“我的喜悦,应该在我们凯旋的14天以后。”

72天前,在她的微信收藏夹里开始收藏的一句话是她在中日医院武汉援助群里发出的信息:“我对做好队员们的安全防护工作是有信心的。”援鄂抗疫,郭丽萍和她的队友们表现得勇敢而智慧,成功兑现了当初的誓言:抗疫成功返京日,一个队员都不能少。接下来的隔离期,队员们要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全部阴性才能回家,郭丽萍悬着的那颗心也才算能真正安顿下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直面疫情挑重担,党建引领打胜仗——梁廷波

此次疫情中,浙大一院是浙江省首个新冠肺炎省级定点诊治医院,承担了全省危重症病人救治的任务,累计收治疑似及确诊患者292例,其中确诊患者105例,80%以上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2例患者接受肺移植手术,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疑似患者“零漏诊”、确诊患者“零死亡”的奇迹。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组长的梁廷波,在其中做出巨大贡献。

从收治杭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隔离病房所有患者24小时内全部转移到之江院区集中救治,选派专家赴全省11个地市会诊疑难危重病人,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一个重症监护病房,新冠肺炎孕妇平安诞下宝宝,96岁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新冠合并肿瘤患者成功手术,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患者顺利康复,发布新冠肺炎浙江诊疗经验……梁廷波始终坚守一线,夜以继日,24小时在线,及时协调解决病人救治、组织协调、院感防控、物资保障等难题,连续两个多月,每天都在高强度、高压力、连轴转地工作,始终将患者的病情和各大战场的战况熟记于心。同时,梁廷波及时组织科研攻关,倡导把临床科研做在中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救治患者的床边,做在抢救患者零死亡目标上。

除此之外,在国内疫情获得阶段性胜利后,梁廷波又积极响应国际化抗疫需求,派出赴意大利抗疫专家组,继“省内战场、国内战场”后,开辟出“国际战场”,并第一时间将总结出来的“浙一经验”向全世界开放,与英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远程连线,传播新冠肺炎防治系统方案,向全球发布《新冠肺炎防治手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经验》多语种手册,目前,已分享到了228个国家和地区,访问量251万,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和“浙一样板”。

苏北人民医院

“重症八仙”为抗疫强助力——郑瑞强

1月23日,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接到国家卫健委紧急通知,作为专家组成员,前往武汉。到达武汉后,郑瑞强立刻投入工作,对武汉全市42家定点医院病人进行巡查,指导各医院按照规范进行治疗,并筛查危重症患者,转至相应的定点医院。巡查时,遇到需要立即插管的重症患者,郑瑞强都会亲自上手,以实际行动告知年轻医生做好有效防护的前提下进行气管插管、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ECMO等高危操作,保护自身安全。

2月9日,由郑瑞强执笔及11名重症医学专家联合署名的新冠肺炎论文《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治疗流程专家建议》发表,论文发表后,为国家诊疗指南修订及落实提供依据,为实现关口前移和规范治疗提供了可操作性流程和具体标准。早期,武汉7家定点医院负责收治危重患者,郑瑞强所在的武汉肺科医院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郑瑞强一行人采用了CMO技术,治愈了多例危重症患者。

截至4月8日,郑瑞强仍与全国各地驰援的其他7位专家,坚持坐镇7家重症定点医院,在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被媒体称为“重症八仙”。

郑州人民医院

第一个入舱,最后一个出舱——仝麟龙

面对突发的重大新冠肺炎疫情,郑州人民医院普外三病区医师仝麟龙主动请缨,强烈要求驰援武汉。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成立后,仝麟龙担任任郑州支部宣传委员,并成为援鄂医疗队青年突击队队长,接管武钢体育馆方舱医院后,他带领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同疫情面对面,和患者心贴心。身为医疗组组长的仝麟龙,坚持第一个入舱,最后一个出舱,将病患分类排查,重防控,强治疗,梳理病患,消除恐惧,打消疑虑,安定人心,为方舱医院的临床治疗和安全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每一位病人,仝麟龙问诊都十分详细,精心治疗,细心呵护,确保病人无死亡。

截至2月22日,仝麟龙所带领青年突击队累计接诊近500人次,成功救治出院30余例,为武汉打好打赢抗击新冠病毒疫情阻击战,贡献出了突出的力量。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

“特殊病人”我们来守护——王勇

为保障新冠肺炎特殊患者的医疗救治,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定了一批非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医院。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被列为眼科诊疗的定点医院,于2月21日在原来24小时急诊的基础上,开始眼科常规门诊,保障武汉非新冠肺炎患者的眼科就医。

院长王勇打头阵,带领武汉爱尔眼科的医务工作者们坚守抗疫前线,不分昼夜,为武汉非新冠肺炎患者们提供眼科诊疗,尤其是急危重症的诊治。王勇表示,眼科虽较少性命攸关,但关乎人们切身的生活体验,如果疾患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任何情况眼疾都可能会极大的影响其生活,因此,“保障所有人的紧急救治,对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们身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批‘特殊人群’的眼健康由我们来守护!”王勇说。

根据湖北省相关要求,近期做手术的患者必须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为更好的保护手术患者免去辗转外院做检测,避免特殊时期交叉感染,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将统一为急诊手术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并开通CT检查绿色通道以及实行门诊预约制,分时段就诊。同时,爱尔眼科医院在医疗卫生防护上也格外注意,门诊部、住院部与手术室等严格严谨消毒,并时刻要求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等。

截至目前,爱尔眼科已向国内捐款超过5180万元协助阻击疫情,还积极筹措、捐献了大量医用口罩、护目镜等物资,更有近2000位爱尔人投身抗疫前线。此外,爱尔眼科还向海外捐助了57万只口罩、防护服1.1万套、护目镜1.2万副,外科手套1万副。

江苏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中医调理,国之瑰宝后方支援——朱婉华

自疫情防控工作的集结号吹响以来,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的学术传承人朱婉华就一直在思考“我们可以为抗疫做些什么?”,除了配合各级各部门的防疫防控工作,守好“南通良春中医医院的大门”外,朱婉华潜心研究并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老等老一批中医专家在2003 年抗击SARS病毒战役中的经验。

1月23 日早,某空军基地政委打电话要求朱婉华根据疫情为驻地官兵提供预防性中药汤药,根据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病先防”的治疗原则,朱婉华立刻拟好药方,全院迅速动员,以最快的速度,让空军官兵在三小时后喝上了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汤,同时,将南通良春中医医院有限的库存口罩、防疫香囊一并提供,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朱婉华得知自己的两位师弟,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的弟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方邦江主任和河南省中医院郑福增副院长分别率领上海医疗分队和河南省医疗分队前往武汉抗疫一线后,便在获得顺丰快递总部特批支持下,于2月22日和24日将数千根应用临床七年并颇受好评的“蒋氏药灸”及专利灸具邮寄给他们,保证前方一线医务人员健康 防疫,在方舱医院休舱后,方邦江主任又将“蒋氏艾灸”带入了雷神山医院,为危重证患者施灸治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方邦江主任指导医生使用蒋氏药灸

(龚伟娜,实习生张婉月)

延伸阅读:

行业“战”疫在行动(一):交通线就是“生命线”

行业“战”疫在行动(二):守护万家灯火,我们是人民警察

行业“战”疫在行动(三):母子档、夫妻档......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行业“战”疫在行动(四):国有战,召必回!

行业“战”疫在行动(五):食药不断供,“抗疫之战”有我一份

行业“战”疫在行动(六):抗疫“弹药库”,医药总动员

行业“战”疫在行动(七):坚守“兵工厂”,医药大行动

行业“战”疫在行动(八):云端蓄能练“内功”,文旅人厚积薄发

行业“战”疫在行动(九):快消行业遇“大考”,如何作答?

行业“战”疫在行动(十):战“疫”女警,了不起的她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