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启震:投行出身的他为何也踏入了互联网创业大潮?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4-14 14:13
2020-04-14 14: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几年,那些手握大把资金、光鲜亮丽、出身不凡的人纷纷选择离开投行,在互联网+的大潮下追逐比投行还要刺激的生活,挖掘属于自己的那块互联网金矿。

当年柳青大姐加盟滴滴之后,在香港、纽约,还有伦敦,这些人心潮澎湃,从内心里感受到了大陆的汹涌流动,纷纷回到大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AI的加速,5G的来临,让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投行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快速聚变,他们相信更加巨大的创业机会已经悄然发生在这滚烫的中国大地上!他们更多的是在北上广深杭等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种可能。当然,他们也可能选择一个地方静静的创业。今天我们报道的恰恰是这种后者,一个从上海选择回到老家静悄悄创业的人。

这是一个投行出身具有足够漂亮履历且足够优秀的金融领域操盘手,如今的他已经是创立了一年有余的斩货平台联合创始人王启震!

王启震,现任斩货平台副总裁,分管投融资的他不仅在帮助公司融资方面战功赫赫,由于在过去一年多深入一线,能力突出,深受合伙人信赖,又被推举为斩货平台市场发展委主席。

王启震先生自1999年步入银行领域,一做就是7年,2006年从农业银行离开,南下深圳加入花样年集团负责金融板块,并参与主导了花样年集团于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的成功上市。2012年彼时的上海一家成立不久的金融资产交易所给他发来了橄榄枝,这是一家平安集团重金打造的交易所。对于平安集团这种极具资本规模和实力的企业,虽说业务多有竞合,但也是很多金融投行从业者都想挥斥方遒的舞台。这一年,一直在深圳的他选择加入陆金所担任了高管,今天回头看来果真是审时度势,仅仅几年的时间已经发展为庞然大物!

在投行任职期间,王启震先生领导完成了多家国企及大型民企的香港首次公开发行,并在跨境并购、企业重组及私有化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交易经验。在企业管理,金融与投资银行领域,王启震先生拥有逾20年的丰富经验。

2018年或许是王启震最挣扎也是对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在做了十几年投行之后,王启震坦言自己逐渐感觉到金融行业机会已不如互联网,尤其是5G和AI时代的到来,便萌生了转行创业的想法:“早在多年前我觉得移动互联网很有潜力,很有想象空间,中国电商市场的蛋糕足够大,而且确实需要一个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平台出现。”而斩货的商业理念恰逢时机。

就是这一年,同样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巨头企业的高管朋友跟他聊到了斩货,玩购电商极具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再次征服了这位投行大佬! 他抛弃了光鲜亮丽的职位和骄人的成绩,毅然决然加入了当时同样在上海正在创业的这个团队。从那时起,他注定要伴随着斩货的发展迎来人生的第二次青春!

当我们问及王启震先生为何离开金融投身创业时,他说:我认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或者说都非要创业,因为投行是条路,创业也是条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走不同路。但我离开投行下海,从来没有后悔过!

王启震略有激动的说:在加入斩货事业之后,回头看过去,深深领会到了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这番话(他在辍学时蹭的美术字课学到了十年后Macintosh电脑上的字体):

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豁然开朗。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些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都说投行的人很牛,但投行出身的人不适合创业的说法你怎么看?

当被问及此问题时,王启震先生的回答显现出了他的率真:投行的人一点都不牛,投行人是为牛人服务的。投行这样 professional service 的工种,虽然高大上,但不容易培养出对某个具体行业的深入认识,也就导致不容易看到可操作的机会。当然投行出身创业成功的也不在少数。优酷的创始人古永锵好像就是投行背景,携程创始人也是投行出身。投行出身人的优势是见多识广,对信息敏感。

您在金融/投行生涯的哪些技能在斩货创业的起步阶段用的上?

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理论上有层出不穷的思考框架,从实际操作上涉及大量数据分析、访谈、调研来充实理论框架。这些技巧在斩货事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对我思考从产品到运营到团队管理各方面都有很多帮助。

快速学习的能力

投行要接触大量的不同行业,同一个行业里面也可能是跟不同部门相关的。通常一个项目的周期不长,所以在一到两周内必须要把这个行业了解个80%。

社交的能力

这里包括了跟人打交道、沟通、演示、说服的能力。

勤奋的习惯

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做金融,从来每周都是八十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这个工作强度一般没有其他的工作可以比了。从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中熬出来,我已经养成了勤奋工作的习惯,而且精力相对旺盛。创业者每天如履薄冰,高强度的工作是必须的。有时候就为了能够赶在竞争对手前做出一个东西,不得不好几个星期连续作战。我相信勤奋也是创业者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环。

但是这些技能和习惯不能直接弥补创业公司和投行公司之间巨大的文化和组织差异。对于适应能力不够强的人来说,简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加入斩货之后,我要不断调整心态,用自己擅长的“术”,去适应新的“道”。在加入斩货事业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正在快速形成以下几种素质:

对不确定的掌握 做投资,接触的大都是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公司,所以有很多确定的东西可以拿来分析,而且又有很多成熟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可以拿来应用。但创业不一样了,你往哪里走,你该怎么做都无法可依。或者可供你分析的信息太少,想来想去都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不能等,也没时间等想清楚了再做,得做!那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挽起袖子,迈开腿,小步快跑。边跑边看,错了立马调整方向。

面对“失败”的应对能力 “不确定”的多了,“失败”也就常见了。在咨询/投资,你很难对“失败”有深刻直观的感受。项目做的好与坏,投资的好与坏都不是即时即刻能感受到的。但在创业公司,小的一个“失败”可能就浪费掉几十万几百万(本来融到钱就不容易),大的一个“失败”整个公司都玩完了,这些都有可能是跟你直接相关的。明晃晃的剑天天在头顶悬着,但你又不能担惊受怕,裹足不前,所以坦然的接受失败,并且学会反思,学会失败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并且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带团队的能力 在投行的机构都是很扁平化,精英化的。但是在创业公司,我们带的团队就不止几十个人了,而且行业属性带来的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远远不可能达到投行那种水准的。 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各种小情绪、利益,如何让他们凝聚在一块,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是非常考验人的。

如果有投行的人创业,以您自身的感触会陷入哪些误区?

无论之前哪种行业转型或创业,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现在的大部分行业的创业都要足够的贴近客户,更要足够的精细化运营。转型成功的创业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比比皆是,那是因为那个年代基本所有的行业都是新兴行业,百废待兴,大家都不懂,自然可以靠热情,靠摸索。投行的人创业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误区,以为组织过行业内公司上市,经常关注行业公司新闻跟报表,做过很多尽调就是对行业有深刻理解了。但其实在创业过程中需要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机会把握,甚至于个人魅力和运气都是坐电脑前面码字的投行们无法想象甚至承受的。

说简单点,失败是成功之母,投行看的都是成功的案例,看不到同样模式的企业一样努力却失败的那些案例,不知道什么才是成功的真正原因。而且自己做和看别人做的差距太远了。投行人拿眼中的好公司标准去做一家公司,在真正的创业者眼中,这也很无知。这是我一年多以来的真实感触。

新行业,新起点,新高度,善谋大局者善成,20年金融浮沉,王启震先生以激情、创造和不懈努力为前行的动力,让王启震先生永攀新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