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海洋分享 如何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创建竞争力?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4-13 14:28
2020-04-13 14: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 ——《未来简史》

《未来简史》中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套用到企业文化的作用上同样适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马云,任正非,柳传志等等这些企业家都是讲故事,画饼的高手。懂得讲故事,谈价值观,是因为他们深知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重视企业文化的虚构力量,善于激励。也正因如此,华为、阿里、联想这些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能长久不衰。

企业文化虽然老生常谈,但是很多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使得企业的文化变成了挂在墙面上的文化,变成了企业家的文化。

著名企业管理培训专家单海洋老师认为企业文化的本质是行为习惯,而不是概念。企业文化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为组织的个体赋能,使员工形成共识,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行为共识,而非创业者或者老板的文化。

单海洋先生认为企业文化的落地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和力量的长期积累。

这一点,在阿里巴巴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马云曾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价值观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需要考核的,不考核这价值观就没用。企业文化是考核出来的,如果你的企业文化是贴在墙上的,你也不知道怎么考核,全是瞎扯。”

阿里的价值观理念可以概括为“六神论剑”,即: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诚信,激情,敬业。而这些价值理念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融入到可执行的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中。在阿里巴巴,每三个月都会进行一次考核,价值观+业绩,各占50%左右。对于只有业绩却没有价值观的员工,即使业绩再好,阿里也一样会辞退。

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等等相互结合,帮助企业文化落地,也一直是华一世纪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作为企业管理行业的标杆,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单海洋老师总结出:企业文化落地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员工的“内生动力”,即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个体的行为与组织行为保持一致,自觉按照企业文化所倡导的方向迈进,而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单海洋老师分享说,华为文化本质上是“蓝血绩效文化”,即“一切让业绩说话”,强调业绩导向与执行,没有绩效就没有发言权,机会和资源向高绩效者倾斜。

设立员工持股计划,权力分享计划以及财富分享计划,“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员工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股票分红,将个人业绩,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相结合。在职位晋升上,只看能力,不看资历,强调“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这种制度使得员工与公司的关系,由原来的雇佣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因为公司的发展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员工对于公司的归属感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也自然提高了。

华为文化模式的成功也足以说明:只有把员工看成是公司的成员,员工才能成为公司的成员;只有当企业文化从理念转化成行动时,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奏效。

与阿里巴巴,华为一样,华一世纪成立十年以来,也一直将个人绩效考核与股权激励作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并且通过十年的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卓有成效。

在未来的十年,华一世纪也将继续把绩效考核与股权激励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以此持续为员工赋能,从而促生员工的内生力量,激发员工潜力,释放企业活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从智人发展到万物互联的时代,虚构的力量都不容忽视。西方的希伯来文明,基督耶稣,东方世界的吠陀神话等等,都是人类想象中的虚构故事。然而,这种虚构的力量也正是推动宗教起源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本质就是在建构这种虚构的力量,从而推动企业与社会财富的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