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战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发新冠疫苗

题:为人类战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发新冠疫苗 ——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也已开始一期临床试验。

为人类战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发新冠疫苗

来源:新华网 2020-04-11 18: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为人类战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发新冠疫苗

1月29日,在中国上海,工作人员在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实验过程。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为人类战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发新冠疫苗

新华社记者

10万、50万、100万、150万……新冠病毒正在肆虐,全球确诊病例数字不断跳动上升。2019年年底开始,这场疫情袭击多国,迄今已蔓延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疾病较量,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而疫苗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已成为人类战胜疫情的关键所在。

历史上,疫苗的研发时间常以年计。然而,面对全球快速传播的新冠疫情,尽快研制出有效疫苗成为全人类迫在眉睫的需求。

1月29日,在中国上海,工作人员在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实验过程。 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加速研发 在大流行中吹响冲锋号

“我们正在一边飞行一边造飞机。”美国梅奥诊所疫苗研究部主任、《疫苗》周刊主编格雷戈里·波伦如此形容当前的新冠疫苗研发。

疫情暴发后,中国在极短时间完成了病毒的鉴定和测序,于1月12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这为各国病毒检测、治疗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然而,疫苗研发是一项耗时久、高风险、高投入的工作,需经历前期设计、动物实验和总计三期临床试验。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月表示,新冠疫苗有望18个月内“准备好”。这已是创纪录的高速。

2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右二)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手机拍摄)。谭德塞当日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有望在18个月内准备就绪。 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 摄

谭德塞4月6日说,世卫组织有望本周内宣布一项加速新冠疫苗研发和生产的“大型方案”。他8日又透露,来自世界各地的130名科学家、资助者和制造商签署了一份声明,承诺与世卫组织合作,加速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

这是一场以病毒为对手、与时间赛跑的竞赛。

找准方向 多条技术路线并行

全球多国研究机构目前正戮力同心,从不同技术路线多管齐下,同时推进疫苗研发。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正在研发中的新冠疫苗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技术路线,其中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是采用较多的技术路径。据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主要选择了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主要技术路线。

目前,已有三家机构启动了一期临床试验。

——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和莫德纳公司合作研发的mRNA疫苗已于3月中旬开始临床试验。

——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也已开始一期临床试验。

——第三款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是美国伊诺维奥制药公司研发的DNA疫苗。

这是一场多条赛道、终点明确的竞赛。

寻求突破 全球合作助力研发提速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4月2日提供的照片显示该组织的科学家进行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临床前试验。 新华社发

攻坚克难、加速研发,需要全球科研人员携手努力。“疫苗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人类免疫学教授徐小宁说。他认为新冠疫苗研发最快还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国际社会加强在该领域合作,则有可能加快研发进程。

世卫组织总干事新冠疫情应对特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全球卫生创新研究所联合主任大卫·纳瓦罗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疫情是全球范围的紧急危机,确认候选疫苗、建立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准则方面的协调十分必要。

在新冠疫苗研发进程中,中国始终积极参与,贡献力量,倡导合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截至3月底,中国科研人员已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50多篇与新冠病毒有关论文,与全球同行分享病毒溯源、结构特征、感染机制、流行趋势等方面的新发现。

——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高度开放。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中国同步推进的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均对外开放,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开展合作。

——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全球疫苗产业链建设。(参与记者:郭爽、彭茜、张莹、刘曲、凌馨、张家伟、谭晶晶、郝亚琳、黄堃)

(郭爽、彭茜、张莹、刘曲、凌馨、张家伟、谭晶晶、郝亚琳、黄堃)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