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日电(记者 吴勇 苏峰 朱姝旎)当地时间4月2日,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了一篇聚焦中国建设和启用方舱医院的文章。该文章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团队,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研究所等团队共同完成。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方舱医院建设,以及方舱医院的三个关键特征(快速建设、大规模和低成本)和五个基本功能(隔离、分类、基本医疗、频繁监测和快速转诊、基本生活和社会参与)。
文章指出,武汉于2月5日启用首批三家方舱医院,随后的三周时间内,又陆续建立起13家方舱医院。这16家方舱医院一共可容纳13000个床位,截至3月10日,这16家方舱医院大约治疗了12000名新冠患者。
王辰等人认为,方舱医院是中国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原因。在疫情爆发期间,方舱医院隔离了上万名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和护理,实现了重要的分流功能。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方舱医院开始休舱。3月1日,第一家方舱医院关闭。截至3月10日,所有方舱医院都已休舱。
王辰等人指出,方舱医院是医院隔离和家庭隔离之外的一种新的控制疫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轻中度新冠肺炎患者居家隔离以及传染家庭成员的风险,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供情感和社会支持,帮助其从人生的困难阶段中恢复和走出来。
虽然疫情在中国逐渐平息,但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正面临患者逐日增加、传统医院床位短缺的问题。
王辰等人提到,中国已开始援助意大利、伊朗、塞尔维亚等国家,已将方舱医院的所有政策、管理手册和临床指南翻译成疫情迅速增长的其他国家的语言,并派遣了具有援建、运营方舱医院经验的专家,为当地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他们强调,面临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其他国家应考虑使用方舱医院作为其公共卫生应对措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