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粮食安全有保障,中国“战疫”有底气!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4-03 14: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始终保持稳产增产态势,总产量连年迈上新台阶,2010年突破5.5亿吨,2012年超过6亿吨,2015年达到6.6亿吨,此后,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5亿吨以上的历史性高位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0公斤以上,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说,我国谷物生产供应实现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口粮也实现了“自给有余、绝对安全”。2018年,我国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真真正正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装的是中国自己的粮食”。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一些国家宣布停止或限制粮食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出提醒:疫情可能会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但对我国来讲,我们完全有理由充满自信,我国粮食安全绝对有保障,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事实:

首先,我国粮食安全已具备扎实的根基。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守好守住了土地,就从根本上保住和鼓起了老百姓的米袋子。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已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超过7.2亿亩,到今年底将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到2022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其次,我国粮食安全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持续增强,高效育种体系已基本建成,高产优质作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升级,优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主要粮食作物实现了良种全覆盖、单产水平显著提升。 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916.9公斤、5481.2公斤、6110.3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50.1%、55.2%、6.2%。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创造了世界纪录。

再次,我国粮食安全已筑牢了“底线”。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有效保证了我国粮食“有处存”“存得进”“运得出”。2018年全国粮食仓储容量已达9.1亿吨,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已经建立到位。政府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均已建立了10-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粮食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已经形成并随时待命,应急供应网点遍布城乡街道社区,在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地区的粮食储备应急体系在这次应对疫情中经受了考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预期、守住了广大民众的米袋子,也温暖了民心。

粮食就是底气,饭碗就是根本。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定自信,保持战略定力,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扎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稳住了“大国粮仓”,守住了“中国饭碗”,我们就一定能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 毕超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