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一夜之间,中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抗疫后盾。即便是声称“临时转产呼吸机不难”的特斯拉,也选择从中国购买一千台呼吸机支援美国。作为高端医疗设备,呼吸机所蕴含的高附加价值以及核心技术显然不允许一般的制造业企业插足生产。
呼吸机,尤其是无创呼吸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命运走向。
早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连续公布三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急需医学装备目录》,包含了72种医疗器械产品,其中排在第一类的就是无创呼吸机。
但与无创呼吸机的紧急程度呈反比的则是,大部分国家的产能与供应链体系并不足以支撑这么庞大与迫切的需求。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 50万。抛去约 10% 的危重症患者,结合一线的治疗情况,剩下患者中至少 1/3 要呼吸机辅助吸氧,仅目前实际需要的呼吸机已经超过 13万台。
尽管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已经呼吁汽车厂商跨界生产呼吸机,但目前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核心技术问题是无法攻克的最大难题。
按照中国武汉的治疗经验,一台无创呼吸机每天至少要运行20个小时,这对硬件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有极高要求。同时,合格的医用无创呼吸机需要根据患者的呼吸节奏,精细调节供氧量与压力值,这需要配套算法提供支持,而算法又涉及专利权限。
换言之,即使将呼吸机的成熟图纸给到汽车制造商,后续的精细化组装与测试再调节,都是不能短时间实现的,更不用说量产。
即便是成熟的医疗器械品牌,整个生产周期都要耗费十数天时间(依照目前的紧急情况测算),才能保证硬件精细化与算法精准化。没有多年的临床与研发积累,无法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性。
目前全球的呼吸机需求不仅对医疗体系的存量协同能力是一种挑战,更对品牌方的增量供货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欧美的呼吸机品牌受困于供应链体系的混乱与低效,已经无法提供充足的保障。这就使得更多的国家开始寄希望于中国品牌伸出援手。
值得一说的是,近年来中国呼吸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不管是品牌知名度亦或产品能力都使得市场份额实现了“增容”。
中国最大的无创呼吸机品牌鱼跃医疗近期所接到的呼吸机巨量订单需求,能够侧面展示出中国医疗企业的供应与产品优势。据不完全统计,鱼跃医疗不间断的驰援已覆盖亚洲多国、欧洲多国、中东多国等。除了占比较高的医用额温仪外,无创呼吸机与医用制氧机的占比增幅不断加快。
事实上,国际无创呼吸机市场曾经被外资品牌建立起的专利高墙,正在被中国优秀的医疗企业用自主研发技术打破。而鱼跃医疗仅是近年来强势发展的品牌之一,这背后是中国整体医疗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对抗疫情是一场夜以继日的斗争,生产呼吸机则是这场斗争至关重要一环。就在3月28日,美国确诊病例突破10万人时,当局却在抨击通用汽车无法兑现尽快生产呼吸机的诺言并大幅涨价。
由此看来,中国以及中国医疗企业将成为全球抗疫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