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新基建让经济整体“上线”,中国城市化2.0来了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3-20 16: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基建,这个概念伴随2020年我国经济快速从疫情中“康复”而迅速火起来。

新基建的发力方向有7个: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这7大领域,绝大多数与科技驱动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新旧动能转换”有关。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看,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已经在疫情期间爆发出来。

例如,为遏制病毒传播,经济活动受到了限制:人口被隔离,工厂被关闭,供应链中断,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人与人的隔离,人与机器的隔离。这是工业化时代无法解决的,但在信息化时代,却有可能解决,甚至催生新的业态。

疫情影响下,为使经济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催生出了很多在线办公,无人工厂的新场景。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现阶段国内有将近2亿人在家办公,这带动了一大批协同办公软件的兴起。一些在线辅导平台的数据显示,其单日同时在线流量超500万人。钉钉方面也表示,目前已有1200万学生、2万多所学校加入了“在家上课计划”。

更重要的是,在线经济在疫情期间推动商业、制造业复工复产,正在化“危”为机。也就是说,通过疫情暴发导致的人机分离,驱动了区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劳动密集型经济被替代,地区经济或许由此不再依赖“人口红利”。

回过头来看“新基建”的7大领域,恰恰是支撑上述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从国际对比来看,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比如美国、日本ICT投资占比在持续提高的时间段,TFP(全要素生产率)也基本维持上升的走势。

不必怀疑新基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拉动力,而且这将是新的中国经济“三轮驱动”:投资、产业与技术并行。

除了产业与经济维度的贡献之外,新基建与老基建相比,带给普通人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美国耶鲁大学的大卫·盖伦特在很久以前就预言过“镜像世界”:一个基于数据的人类生活新维度。数据的洪流正在催生一种新经济,它造就镜像世界不止是现实世界的数学呈现:数字副本正在日益壮大自己的生命,并反作用于现实。当越来越多的部分在虚拟世界中被展现和模拟,镜像世界的发展将需要新的市场、机构、基础设施、企业乃至地缘格局。

传统的“铁公基”,聚焦于现实的道路,房地产与城镇化,由此带来了人口集中。在新基建带来的,或许切实发展而出的虚拟“镜像世界”,信息高速公路、智能化的居住与城市管理,通过众多传感器和无线连接,为居民带来新的价值。

比如,这次疫情期间,为了帮助人们复工复产复课,山东省大数据局在短短几天内,向社会广泛征集了各类线上产品与解决方案,并一口气公布了600多项免费应用,宛如一个“超级应用市场”。

许多城市的街道使用“社区通”APP,疫情防控服务专栏将为社区居民及时发布最新的疫情防控动态和通知;直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心理指导、发热上报、预约门诊、疫苗接种、上门护士等医疗服务。

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明确表明,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将向大都市圈、城市群转移,与人口流动方向相适应。

人们说,老基建带来了中国的城镇化,是硬件投入,带来了中国城市发展的1.0,而超大城市圈发展则是2.0。目前看,这个提法不对。新基建带来的城市 “软件”的投入与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真正带来中国城市发展的2.0,推动中国经济的整体“上线”,通过大力投资新基建,事实上给出了一条人类科技驱动生成,而不同于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

作者:全球化智库特邀研究员 张榕博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