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中国人睡眠失控情况加剧

最近,大数据正和你一起仰望星空,哼出你宅家生活的背景音乐:“夜深了你还不想睡……”  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即将到来。(图片来自《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  从睡眠时长来看,全民宅家期间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较宅家前增长了20%。

疫情期间,中国人睡眠失控情况加剧

来源: 北青网
2020-03-20 16: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大数据正和你一起仰望星空,哼出你宅家生活的背景音乐:“夜深了你还不想睡……”

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即将到来。3月14日,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慕思寝具发布了《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以大数据为基础,以2020年1月1日至2月29日为周期,重点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民居家战疫阶段国人的真实睡眠情况。

“睡眠是最后一道防疫”这是医学界的共识,一系列中外研究者的科学研究证明,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免疫力。然而,此次白皮书显示,宅家期间国民的睡眠时长急速上升,睡眠质量反而下降了,晚睡情况严重。自白皮书正式发布以来,“疫情期间中国居民平均睡眠超8小时”的话题一度蹿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二名,阅读次数超过2.6亿,相关话题阅读量过3200万(截至3月17日10时)。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失控的睡眠

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但这三分之一的人生往往难以真正操控在自己手中——延伸至深夜的工作,压力、焦虑、疾病等导致的睡眠障碍,电子产品带来的瘾症等等,蚕食着睡眠。

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响应号召居家抗疫。伴随着延长的春节假期和相对灵活的工作机制,更多人的睡眠时间有了保障,然而此次全民宅家期间的睡眠调查却显示:人们的作息更趋紊乱,平均睡眠质量下降。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分析,全民宅家前,90%的人在晚上8点到12点间就寝;宅家期间,零点以后就寝的人超过50%。与晚睡相对应的是晚起,宅家期间28%的人将懒觉持续到9点~12点,失去早起动力的人比宅家前增加了21%。

白皮书还对人们的晚睡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宅家季”80%的人有晚睡习惯,16%的人几乎天天晚睡。

(图片来自《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

从睡眠时长来看,全民宅家期间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较宅家前增长了20%。在3月14日,由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慕思寝具共同举办的2020年世界睡眠日大型睡眠科普启动会暨《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网上)发布会上,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会员慕思总裁姚吉庆说:“在平时,职场人士往往一觉难求,但宅家期间睡觉似乎不是问题了,通过对不同类别人群的调研,我们发现,睡觉时间基本都超过8小时,甚至达到9小时。”

“然而,调查结果同样显示,睡得多并不代表睡得好,从白皮书的数据分析可知,全民宅家期间同比宅家前,人们的入睡时长普遍延长了30分钟,睡眠困难现象凸显。在抗疫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希望提醒人们注意改善睡眠质量,以提升免疫力。”姚吉庆说。

(图:慕思总裁姚吉庆发表了“良好睡眠,健康中国”的主题分享)

大数据还看穿了你的“知行不一”:8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重视睡眠,63%的人认为应该坚持8小时规律睡眠,但这也挡不住同一批受访者中8成人士在“宅家季”里晚睡。这份白皮书像一面镜子,照出“熬夜党”的矛盾和尴尬——宅家期间,人们对睡眠问题的关注度激增43%,一些人甚至在凌晨一两点熬夜搜索关于睡眠问题的资讯。根据大数据分析,宅家季,凌晨1~2点间用户的活跃度提升超过63%。

“寄生”于手机,疏远于家人

偷走大部分人睡眠的是什么?手机!

白皮书还分析了宅家期间“人们在睡前做什么”这一问题:47%的人关注公共卫生消息;46%的人刷微博、微信关注时事和娱乐消息;另有46%的人用微信聊天。此外,对“如果睡不着会干什么”这一问题,61%的人选择“玩手机”。

在这段特殊的宅家时光里,人们在深夜里忙着“云端互动”,时而焦虑、急切,时而悲伤、感动,时而茫然、失落。从探听封城消息,到学习口罩使用方法;从刷新疫情新闻,到打听防护物资购买渠道;从帮助转发求助信息,到了解病毒知识;从为公益组织捐款,到担任火神山、雷神山的“云监工”;从关注交通管制信息、返城消息到健康打卡、微信群会议……更不用说特殊时期难以杜绝的谣言,也不断牵扯着人们探知真相的神经——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加深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与此同时,在“媒介即人”的时代,人人都在充当传播者的角色,手机也成了人们释放传播意愿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自《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

在此次网上发布会上,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张斌教授特别提到,“手机有光亮,光照会抑制人的褪黑素分泌,使入睡变得更加困难。所以,手机在我们晚睡晚起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疫情本身带来的信息焦虑外,有限空间里的长时间共处,增加了家庭成员间摩擦的概率,激化了家庭矛盾,进一步破坏了睡眠氛围。

比如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自2月7日发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支持热线行动”至3月12日,仅34天,就接到了600多个求助电话。其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矛盾占很大比例——由于学校普遍推迟开学,孩子在上网课过程中与家长尤其是隔代家长产生的矛盾大大增加;由于无事可做,丈夫沉迷于炒股和玩手机,妻子因为家务事和带孩子的压力过重,心理失衡,以致夫妻吵架、闹离婚;甚至还有夫妻一方因疫情过度恐慌导致整个家庭陷入焦虑之中,等等。

居家战疫虽然拉近了亲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也将一部分社会责任转移到家庭之中,相处模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互斥以及沟通压力的增加等均使部分家庭成员在心理上疏远,这进一步增加了抗疫期间的情绪负担,继而对睡眠带来负面影响。

呵护你的“T细胞”

“不睡觉会死”真不是一句恫吓人的话,而“长期睡不好会体虚而染疾”也是古今中外人们广泛认可的朴素道理。

清代小说《镜花缘》中就有个故事,说伯虑国人怕睡觉:唯恐睡去不醒,送了性命。以至终年昏昏迷迷,勉强支持,从无快乐可言。年未弱冠,须发已白,一旦精神疲惫,支撑不住,极难再醒,也就无什么寿数可言了。故事将睡眠与生命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无疑。

上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其创作的中篇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描绘了一个叫阿纳斯塔西亚的城市。在这里能买到上好的玛瑙、石华、绿玉髓,“你若是每天8个小时刀割玛瑙、石华、绿玉髓,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

卡尔维诺说,“当你在阿纳斯塔西亚醒来时,所有的欲望都会一起萌发,把你包围起来。”如果卡尔维诺尚在人间,看到今日意大利暴发的疫情,或许也会劝人们暂时放下欲望,换回应有的睡眠。

如果说,文学或寓言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主观表述,那么科学研究则能帮助人们找到睡眠和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语言、数据和病理反应图像等等。

2019年3月德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已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揭示:睡眠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斯托扬·迪米特罗夫博士针对一种被称为T细胞的白细胞进行了研究。T细胞对于人体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能识别并杀死危险的入侵细胞。当T细胞识别出感染病毒的细胞后,它们便会激活粘性蛋白质——整合素,将感染细胞杀死。 研究人员对取自10名健康志愿者的T细胞进行对比。志愿者参加两次试验,第一次是晚11点至次日早上7点保持睡眠状态,第二次则在此时间段内保持清醒,结果发现,取自完整睡眠后的参试者体内的T细胞表现出了更高的整合素活跃度。 研究人员表示,人们在白天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阻碍免疫活动的特定信号分子也随之增多,减缓了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进入睡眠状态后,随着肾上腺素水平下降,该信号分子数量减少,免疫力得以提升。

因此,失眠者免疫系统通常较弱,更容易受到慢性压力和抑郁的影响。迪米特罗夫说:“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患者体内都发现了较高水平的该信号分子。这可能是这些疾病中免疫系统受到压制的原因所在。”

假如“居家”成为常态

假如居家成为一种常态,那睡眠怎么办?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全球暴发期的紧迫时刻,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疫情改变原有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的可能性。

“新冠肺炎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每年都与我们在一起。”日前,被誉为世界最知名“病毒猎手”的美国传染病学专家利普金教授谈到,下一个冬天,它可能会再次回来。传染性疾病的顽固性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在流行病暴发季减少公共场合的暴露和社会接触。

(图片来自《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

此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技术等为线上互动、远程办公上学等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未来将办公室转移到家庭,实现更灵活、更广领域的人才吸纳成为可能。

放眼当下,亚马逊的无人机、京东的无人仓、阿里的无人超市、百度的无人驾驶、西门子的无人工厂……层出不穷的无人技术,已经走到人们面前。尤其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ICU里的机器人医生、机场里的机器人巡检、电脑中的机器人老师等无人技术更是以“无接触”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

这一切时代技术的蛩音,不仅让我们听到无人时代的序曲,更让我们遥想,一种更依赖技术,更离不开网络,更长久的居家生活模式,是否会像眼前这样使睡眠更容易被剥夺呢?

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借助技术帮助人睡眠,而不是让技术控制睡眠的问题。

谁为睡眠而战

在全民居家抗疫期间,存在睡眠障碍的大致有三类人:一类是一线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睡眠不足,睡眠条件有限;二类是患者,疾病带来身体不适和紧张;三类是普通居民中的睡眠障碍者。

为了改善以上三类人的睡眠状况,提高全民免疫力,中国正从政府、机构组织到企业、个人等不同层面投身其中,为睡眠而战。

中国睡眠研究会在中国科协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专家坚守在抗疫防控的武汉前线。多位专家编写指南建议,发表科普文章,在疫情期间指导睡眠监测、疫情防控和心理解压。

各省市及医疗机构开设心理援助热线,解答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难题,为睡眠障碍者提供咨询。一些在线医疗平台紧急推出免费义诊活动,不仅提供新冠肺炎问诊服务还特意增加了心理问题及其他疾病的免费问诊服务。

(图:抗疫时刻,慕思在行动,截至目前累计捐款1333.48万元)

与此同时,一些专注于睡眠相关产品的企业也在行动。疫情发生以来,慕思寝具再次启动“健康中国”行动,邀请睡眠专家做直播,教大众睡眠调整的方法;还邀请心理专家、瑜伽专家拍摄教程视频,传授抗压、助眠的小妙招;通过2亿元的补贴,使普通消费者得以购买到更优惠的睡眠产品,并将直播成交的定金全数捐出;此外还紧急支援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床品,作为新建隔离病区的物资。

而作为个人,在疫情警报尚未解除之际,应将“居家做贡献”,提升为“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的贡献方式。最终,涓涓之水乃可汇成大海,抗疫之战才能成功。

从这个角度上讲,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良好睡眠,健康中国”及2020疫情期间国人睡眠白皮书的发布,无疑有了更值得关注的意义——网络上2亿多的关注和网友数万人的热议恰是最好的证明。

(文/林音)

(林音)

【责任编辑:李海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