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信阳潢川为“虾”忙

3月16日一大早,信阳市潢川县踅孜镇八里村脱贫户刘永合在虾田里忙碌起来,他游刃有余地从深沟中捞出一个个地笼,望着点点收获,非常兴奋。“虾稻共作”扶贫模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群众稳定脱贫新引擎。

春暖花开信阳潢川为“虾”忙

来源:大河网 2020-03-18 08: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李金贵展示今春的第一批虾

河南商报记者肖风伟通讯员蔡丽胡才顺文/图

春天的清晨,一缕阳光透过层层薄雾照在乡间的田野上,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暖,小龙虾悠游浅底,激活了一池春水。

3月16日一大早,信阳市潢川县踅孜镇八里村脱贫户刘永合在虾田里忙碌起来,他游刃有余地从深沟中捞出一个个地笼,望着点点收获,非常兴奋。

“在扶贫干部的指导下,我家从2016年开始养小龙虾,现在家里的8亩田,每年光养虾收益就2万多元,可以说自从我养了小龙虾,才算真正脱贫了,过去‘瞎忙’手头紧,现在‘忙虾’有钱花。”老刘点着了一支烟,站在田埂边,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小龙虾养殖是老刘一家3口人的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他家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被镇里评为脱贫明星户。如今,老刘正盘算着再承包5亩水田,扩大养殖规模。

近段时间,受疫情影响,为了减少人员接触,老刘总是天刚蒙蒙亮就来到虾田,将损坏的沟渠维护维护,把该补养的虾苗投放一下,将去年留下的成虾收一收……

春天来了,像老刘这样每天早晨“忙虾”的贫困户在潢川县还有6000多户。潢川县的小龙虾产业,也在暖风中复苏。在魏岗乡华来时代稻虾共作基地,李金贵和工人一起在种虾池忙碌,为新春第一批上市的虾苗做准备,“我们的虾苗要供给周边300多户群众养殖,帮助他们增收致富。一年之计在于春,得抓住时间‘忙虾’。”李金贵说,他们还在探索小龙虾和甲鱼的综合养殖模式,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群众对小龙虾养殖非常认可,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在原有扶持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推出小龙虾养殖政策性保险,保费90元/亩,养殖户自交18元/亩,财政承担72元/亩,确保农户每亩收益不低于1500元。”潢川县副县长胡冰说。

鱼米之乡的潢川县,水域生态良好,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对贫困户自养小龙虾每亩补助400元,对苗种繁育基地每亩补贴500元,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种养热情,全县养殖面积达到了35.8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加工基地县。“虾稻共作”扶贫模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群众稳定脱贫新引擎。

(编辑:王亚辉)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