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央行一个季度内两次降准到底因为什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3-16 17: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行周五宣布,从3月16日起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最新经济刺激政策。

众所周知,这是2020年的第二次降准,第一次降准是央行新年第一天宣布从1月6日开始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8000多亿元,这一次宣布从3月16日开始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这次降准释放资金为5500亿元。所不同的是,1月6日的降准是普降,所有银行金融机构都享受着央行的“甘霖”,而此次降准则是定向降准,只对考核达到要求的商业银行实施降准,这个要求就是央行规定及监管部门规定的普惠金融信贷在总贷款中所占的比例。而且,采取的手段也不一样,定向降准与额外降准“双管齐下”,兼顾了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主动推动与事后激励,意在更大程度上激励商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和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实体企业中去。

一个季度内两次降准,且降准手法操作也有所不同,这是央行十分罕见的货币政策操作行为。对此,可能不少读者朋友会浮想联翩,甚至更会感到非常的惊讶。事实上这些都是想多了,只要稍微对当前中国及世界经济情形做初步分析,就不难理解央行一个季度内两次降准行为了。

从全球形势看,疫情肆虐,令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经济震荡,美股市场连续暴跌,进入熊市,哀鸿遍野,美国政府连忙督促美联储降息,于3月3日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50个基点,至1.00-1.25%,同时将超额准备金率(IOER)下调50个基点至1.1%。这种双向降息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美联储此次降准可以理解为意在拯救疫情中暴跌的股市及急剧下行的美国经济。

受美联储降息因素引发的蝴蝶效应,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等国家相继跟进降息,且降息幅度都比较大,实际上按下了全球快速降息的“按钮”,接下来有可能引发全球货币泛滥。

中国央行由于制定了稳健适度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抗外部货币政策干扰的能力,没有及时跟进,但如果中国一直不降准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不降准,保持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与美元及其他国际货币之间就会形成较大的套利空间,那么国际游资就有可能大量涌入中国投资市场,虽然对中国投资会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遇风吹草动,套利资金撤离则有可能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不利金融稳定。同时,美联降息导致汇率下降,就必然会推升人民币汇率,进而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压力。鉴于此,央行还是需要降准释放流动性以应对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冲击。

从中国内部形势看,虽然抗疫取得了初步胜利,但目前复工复产在及,很多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困局,为刺激企业复工复产,为巩固抗疫及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中国政府及央行已采取了系列支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早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如逆回购操作、专项再贷款、MLF降息等释放了大量的资金。而在财税政策方面,央行与外汇局、银保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众多政策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压力和提振实体经济市场信心。但这一切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问题。由此,央行降准降息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且,此次降准实际中央高层早已做了相应部署,3月10日国常会要求,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并额外加大对股份制银行的降准力度,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支持,帮助复工复产,推动降低融资成本。而且,疫情之后,还需要商业银行继续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主要是商业银行应继续在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等继续加大普惠金融信贷投入力度。很显然,无论是国家出台救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20条还是地方公布的投资计划助力新基建,都需要众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商业银行加大对疫情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投入力度及继续实施普惠金融服务,都离不开稳定资金的支持,在这种情势下,央行实施定向降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在进入2季度之后,央行降准1至2次还有可能出现,接着还会降息,全年降准5至6次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这是特殊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特殊货币政策,也是央行无奈之举,希望大家千万要理解,绝对不要大惊小怪和小题大做了!(文章作者为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