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应用为什么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2020-03-13 11: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专访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副站长卢立明

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作为全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试点地区,全面落实市场化改革的政策要求,将数字化技术与实际业务相结合,为造价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副站长卢立明在采访中表示:数字化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逐步发展“网上造价站”转型,为政府为企业提供数字化应用服务,不仅让企业、让群众更好实现网上快捷办事,而且还要实现平安办事、健康办事的新目标。

  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副站长卢立明

记者:卢站,您能给我们谈一谈当前疫情形式对整个建筑行业和造价领域有哪些影响吗?

卢立明:建筑业和建筑业的从业者都受到不小的影响。2019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4.8万亿元,作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建筑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实施进度延期,人员流动少,材料无法正常运输,行业的供应链处于非正常状态。所有项目需要重新调整之前的计划和方案,变更项目实施节奏;

二是工程投资成本增加,工期延误、停工损失、防控费用增加、人材机价格上涨等对项目的成本、投资效益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合同双方在工程造价方面极有可能产生工程纠纷;

三是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某些优秀的餐饮企业认为他们能扛住三个月的不营业,我们建筑行业各关联企业又能扛多久?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企业会出现产值下降,有些企业甚至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经营停滞,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应对挑战的能力,都会在未来几个月得到体现。疫情过后,企业的生存状况、从业人员的稳岗状况都将影响着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但是总体上,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总结反思这次疫情影响,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的各项工作部署下,建筑行业一定能从这次疫情中汲取经验教训,一定会有深刻反思,不排除这次疫情将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拐点。

记者:目前造价站的工作是否受到影响?我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这些影响呢?

卢立明:目前我们站里的主要业务分两类,一是日常造价管理工作,定额的动态调整、应用解释、造价纠纷调解、信息发布等,二是专题业务工作,以个别专项定额的修编、造价改革系列工作为主。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实施,需要实地调研等线下工作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特别是造价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至于说采取了哪些好的方式来减少影响,可能不得不提的就是一些线上办公的工具以及一些系统和平台,比如像我们站里之前建立了定额动态管理系统,社会对定额使用过程中的疑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反馈给我们,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让各专家在线参与定额的修编工作。另外地我们建立的工程造价纠纷处理系统,合同当事人对造价的争议和相关依据资料都可以在线提交。并且,我们为两个系统已经建立了众多社会专家共同参与的机制,所有交流沟通和工作成果都在系统内传递、留痕,所以日常业务都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各地市站的工作也大部分采用了互联网平台,像概算价、合同价、最高投标限价和结算价的备案、价格信息的采编发布等工作,都能保证正常服务。这些措施,到今天回头看,我们走对了,我们落实了数字政务服务的改革要求,不仅实现群众办事不用跑,还实现了提供服务工作的人员一样不用跑,都是可以在线协同处理。

也正因如此,今年广东开展的工程造价改革试点各项工作,明确所有的改革成果最终都是落地到“在线化”,像未来我们实施的网签合同服务、信用信息管理、建材价格信息管理等,逐步在向“网上造价站”转型,最终是要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应用,为政府为企业提供数字化应用服务,不仅让企业、让群众更好实现网上快捷办事,而且还要实现平安办事、健康办事的新目标。

记者:从您的分享中可以看出站里正通过一些信息化平台来为行业提供服务,那站里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来建设和应用这些信息化平台的呢?

卢立明:这次疫情期间,我们之前建立的这些数字化信息平台及系统,给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我们是否应该适时做些调整或者变革,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种常态。以往基于稳定的、确定的逻辑制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应该得到重新审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必须是柔性的、动态的、自我调节的。现阶段我们需要思考将工作方式从聚集式转变为分散式,管理方式由线下式转变为线上式。

第二,时代变革的方向就是数字化。此次环境下,浙江省率先联合阿里巴巴公司,仅用1天时间便搭建出“疫情信息采集系统”,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就能查疫情、报线索。浙江省用数字化开辟了技术抗疫的新道路。而在整个疫情防控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广联达等企业针对建筑行业疫情期的防护和复工,给出了合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利用BIM技术,将现场系统和硬件集成到统一平台,实现人员快速测温监控,现场视频监控无死角,利用AI技术识别现场违规行为,并通过视频会议实现企业与项目的远程沟通,为项目管理层建设一个劳务人员数据可跟踪、生产过程全面掌握、项目疫情风险有效降低的“项目大脑”。这既降低了当前环境对生产的影响,也成为各建筑工地“内防扩散,外防输入”抑制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

不见面、不接触的防控要求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项目的数字化进程。越来越多具有探索和实践精神的建筑企业,以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支撑,利用BIM、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VR、AR、区块链等技术,逐步形成了建造活动绿色化、建造方式工业化、建造手段信息化、建造管理集约化、建造过程社会化的核心发展路径。建筑业的数字化未来不是梦!那么包括与工程项目相关联的各项工作,包括造价管理,必然要融入建筑业的数字化应用中,才有发展机遇。

第三,要抓住工程造价改革的机遇实施变革。如今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已经吹响了号角,作为造价主管部门,应该坚定不移地带头引导造价行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去发展变革。下阶段,如何将疫情带来的思考融合进造价改革中,我个人有两个思考。一是要注重提升工作标准。我们往往习惯于“眼见为实”,但是众所周知,线下现场看到的也未必就是真相。分散式的工作机制,应用线上管理的方式,要求人员要有深度的思考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效率更快、质量更优、效果更好。二是要注重加强工作协同。每一个在线工作者都要想办法搭建自己的线上工作团队,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协同机制,来不断适应数字化平台对团队协同管理的要求。

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副站长卢立明针对目前广东省站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深度探讨,这些要点分享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全方面的思考:未来与其被动改革,不如当下主动变革,辨明大势,顺势而为,才能让工程造价管理跟上时代新潮流。数字化应用不仅仅是数字造价管理理念的落实,更是深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重要武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