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疫情应是国际“协奏曲”

美方科研人员尤其感谢中方第一时间公开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为各国基于此信息开发疫苗创造了条件。2月2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沈岱波的文章《美中卫生问题合作在特朗普治下土崩瓦解,这就是代价》。

科学防控疫情应是国际“协奏曲”

2020-03-07 04: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特别关注】

 美方科研人员尤其感谢中方第一时间公开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为各国基于此信息开发疫苗创造了条件。

科学防控疫情应是国际“协奏曲”

——美国各界呼吁与中国开展防疫合作

光明日报驻华盛顿记者 汤先营

自美国官方宣布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以来,来自美国的坏消息可谓接踵而至。美国多个州暴发疫情,全国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断攀升,纽约州出现首个“社区传播”病例。一时间新冠肺炎成为美国的流行词,街头巷尾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3月4日,在美国纽约,部分乘客戴口罩乘坐地铁。新华社发

疫情迅速蔓延令人措手不及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的哈德逊研究所是一家知名的保守派智库,向来是讨论严肃国际问题的场所。3月3日记者在该研究所参加了一场名为“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与世界事务的对话:与库尔特·坎贝尔对谈”的活动。主持人抛给美国前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出的威胁。这位奥巴马政府时期“重返亚洲”战略的“首席设计师”回答道:“坦率地说,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知之甚少,包括病毒的特性和传播方式等。但有一些迹象的出现还是让我感到担忧,比如我并不认为美国的检测工作十分有效。中国采取的极其严格的防疫措施给予我们很多时间,但我不确信我们有效利用了那些时间。”

坎贝尔的担忧不无道理。美国《科学》杂志近日撰文指出,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等机构确定的新冠肺炎确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美的病毒检测能力。此前美国疾控中心仅要求医生对近期去过中国或接触过已知感染者的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而且相关检测还需要向药管局申请授权,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全国范围的检测能力。一些卫生专家曾担忧,检测的延误可能导致疫情已在美国传播了几个星期而没有被发现。此外,美国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盒短缺和质量不过关也成为外界担忧的一个方面。国际政治风险评估公司欧亚集团的“零国集团媒体”撰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供应链和安全网的脆弱。该媒体认为,具体到美国,由于缺乏“带薪休病假制度”,安全网更加脆弱。美国疾控中心曾建议民众应对疫情时采取日常防护措施,比如“生病的时候待在家里”。但正如“零国集团媒体”文章所言,因为没有带薪病假,为了生计,民众即便患病也不得不去工作,这就增加了将疾病传染给同事和客户的机会。

2月29日,美国纽约一家药店门上贴出“口罩售罄”的告示。新华社发

美各界敦促政府加强疫情防控

3月3日美国《国会山报》刊载文章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特朗普公共卫生领导力的一次真正测试,而政府的初期表现令人焦虑。有专家认为,美国应对疫情蔓延表现出的“措手不及”与此前美政府不够重视有关。

据耶鲁大学法学院网站报道,当地时间3月2日,美国489名公共卫生与法律等领域专家和14家组织参与联署,向美国副总统彭斯及其他联邦、地方政府领导人就美国应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出一封公开信。彭斯此前被特朗普任命为美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负责人。信中指出,美国暴发疫情的程度和影响难以预测,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领导人的反应。该公开信建议美国政府在应对疫情、制定隔离和劳工等公共政策时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增加医院的资金和资源以提高应急能力;避免因疫情出现针对亚裔的歧视和“仇外”行为。该信件还强调美政府因疫情而颁布的“旅行禁令”会对美国造成伤害,而且“旅行禁令”的有效性也未可知。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美国各界已经明显提高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视,并敦促美国政府迅速制定系统的应对策略。记者观察到,华盛顿市公立学校的老师已经开始教学生正确洗手的方法,并且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指南,取消了春季学生赴国外交流的项目。位于美国西海岸、疫情较为严重的华盛顿州,部分学校已经停课。记者看到,马里兰州一家仓储超市开市客(Costco)的消毒湿巾和厕纸已经断货。另据媒体报道,纽约市不少餐馆的外卖订单因为疫情有了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唐人街的中餐馆,前来就餐的客人不少是选择打包带走而非在店内就餐。此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为了回应美国民众此前要求进行检测却被拒绝的抱怨,彭斯3月3日表示,美国疾控中心正在扩大可以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人群,声称“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检测”。

  3月5日,一名戴口罩的游客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观光。新华社发

 呼吁与中国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大

上述这封公开信特别提到了美国应参考中国抗击疫情的政策和行动,包括隔离、关闭相关机构、开展在线教育等。然而因为特朗普政府执政后减少甚至中断了与中方的科学合作,使得中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上的科学合作受到了影响。

2月2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沈岱波的文章《美中卫生问题合作在特朗普治下土崩瓦解,这就是代价》。沈岱波在2003年至2007年曾担任美国驻华使馆环境、科学、技术和卫生参赞。文章提到,过去几年美国放弃了与中国在传染病问题上的合作,致使两国在卫生领域的定期磋商通道不复存在。在“非典”疫情暴发期间,美国专家和中国同行曾经就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项目进行合作,但自本届美国政府上台后,这个项目就逐渐萎缩。如果该项目持续运转,美国就无须在1月专门提出向中国派出公共卫生专家团。文章最后指出,如果美中不能携手应对新发传染病等风险,就会付出巨大代价。

无独有偶,在美国呼吁合作的声音不时涌现。3月3日坎贝尔在哈德逊研究所对主持人说,“冷战结束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继‘9·11’恐怖袭击、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们面临的第三大危机。但当今世界的政治氛围很像上个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盛行导致国家相互孤立而非合作。”坎贝尔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性要求各国加强在金融、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协调合作,特别是作为大国的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2月20日《今日美国报》发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会长约翰·艾伦名为《就新冠肺炎疫情,美国与中国必须展现全球领导力并携手合作》的文章。文章称,美国人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一样,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进行全球应对。此次疫情是美中两个大国找到共同事业和目标的一个机会。2月29日,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的一场美中关系研讨会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在会上也强调,“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给国际社会合作提供了机会。”他呼吁,为了美中两国人民的利益,两国要抓住这次机会。

3月3日,位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的SAR学院暂时关闭。当天,纽约及周边地区至少两所学校为应对疫情采取预防措施而暂时关闭。新华社发

事实上,美国科技界一直提倡加强与中国的科技合作。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陈富韬近日向光明日报记者介绍说,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驻美使馆广泛走访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卫生部生物医药先进研究和发展局、国立卫生研究院及下属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相关机构无不对在中国发生的疫情表示同情,并普遍对中国的防控措施表示赞赏。美方专业人士认为,中方及时采取的隔离措施给全世界药物和疫苗研发赢得了时间。美方科研人员尤其感谢中方第一时间公开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为各国基于此信息开发疫苗创造了条件。目前中国使馆正积极与美科研机构和医药公司联络,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与疫苗的研发进展及相关机构对华合作意愿。陈富韬还指出,美国的科学促进会、美国物理学会和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一致同意科学是关系到全人类福祉的事。科学不应有国界,人才和思想的自由流动是科学进步的基础。

诚然,美国与中国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应对疫情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作为科学来说,总有一些共性可以相互借鉴。最近不少美国媒体开始分享中国的防疫经验。3月2日,美国Vox网站发表名为《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病例终于下降了,世卫组织官员解释了原因》的文章。该媒体专门采访了带团前往中国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艾尔沃德称,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速度。越快找到感染病例、隔离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就有更大的机会战胜疫情。中国取得的进展表明,即便疫情暴发,只要下决心处置,挽起袖子,开始系统地查找病例与追踪密切接触者,就可以扭转疫情蔓延的局面,阻止更多人感染。美国自由派媒体《琼斯夫人》3月5日报道称,中国在“一瞬间”就建成了两所可以容纳2600张病床的医院,这对防控疫情有很大帮助。

美国国务院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看到约翰·艾伦在《今日美国报》上发表的呼吁美中展现全球领导力,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后感慨道:“很奇怪就这个(美中应该合作共同抗疫)还需要讨论,但是很高兴看到最终还是有人谈到了合作问题。”董云裳认为,美中必须要展现全球影响力并携手抗击疫情。

(光明日报华盛顿3月6日电)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7日 06版)

(汤先营)

【责任编辑:朱月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