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高质量新基建,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3-06 10: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最新数据称2月份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个月下降24.5个百分点。有专家呼吁“启动新一轮基建”以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各地政府也在纷纷采取行动,加快重大工程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复工。

历次经济刺激计划中,基建项目都是重中之重。过去的几次大规模基建尽管都为拉动经济发展、托底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未来的基建投资,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带动有效的产业投资,不仅带来经济增量,也同时契合经济转型升级。”

为挽救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可避免的要加大对基建的投资力度。尽管过去大规模的铁工基类建设能在短期内起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是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十分有限。此时进行粗放模式的基建投资不仅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匹配,还可能制约经济的长效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与其进行大规模的传统基建建设,更应该进行高质量的基建。

此次疫情的突然发生将我国一直存在的一些基建短板暴露了出来,也为我们今后进行基建投资的领域指明了方向。首先是全国各地医疗物资频繁告急、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翻版 “小汤山”医院的赶建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医疗领域的基建投资难以应对疾病的突发。其次是物流行业,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的运输效率给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疫情的爆发使我们发现长期以来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物流产业在限制人口流动的情况下难以将物资及时送达,因此推动物流产业升级,提高自动化程度也是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

另外在本次疫情中还触发了对数字经济的需求,线上消费、云端办公以及网络教学等数字化平台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数字经济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得益于我国一直以来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网络技术加速融合,还能为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除疫情暴露出的基建短板以外,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持续加深,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1.9%, 2019年该人数占比达到了12.6%,面对越来越突出的养老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引入有效投资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此外人力资本作为当今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源泉,教育投入是支撑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目前我国教育领域还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公共财政作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加大教育投入有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建设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

就目前形势来说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暂时性和阶段性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过去大规模的铁工基类建设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趋于饱和,环境承载能力也开始触碰上限,盲目依赖基建投资拉动GDP增长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此外我国用于基建的财政资金来源于税收和国债,本身总量有限,俗话说得好“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养老、医疗、教育、物流等民生服务领域注入财政资金,不仅使投资更加有效,对经济的刺激也更为有效且更为长久。(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