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3月5日电 从2月17日开始,北京大学的网络教学已经持续了两周。在千余门网络课堂中,有133门课程的老师来自海外,他们来自17个院系,采用多种方式为同学们打造不一样的课堂。老师们如何克服距离和时差?如何设计、调整授课方式?外专云课堂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在这个特别的新学期,Sunday教授通过录播视频、小范围线上研讨与每周的学生作业反馈三种形式有机结合完成授课。
Sunday教授表示,教学方式转变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困难。虽然一开始还对网络平台有诸多的不适应,但在助教、同学的细心协助和哲学系教务办公室的合理安排之下,第一周的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
Sunday教授坦言:“这些教学软件的先进程度让我印象深刻。哲学系乃至整个学校的共同努力,再加上网络技术,使得我很轻松地完成了线下到线上教学的转变。”
事实上,探索全新的线上教学模式是Sunday教授一直想做的事,“网络教学本就是教学方式发展的一种必然。”结合自己的专业,他从古今授课方式的演变中看到了网上授课的优势。
Sunday教授说,由于古代信息传播不便,只能由教师口述知识,所以口耳相传的授课是教学的必要形式。但现在,老师们可以借助许多不同的媒介来向学生传授知识,甚至根本不需要使用纸质的文本。
目前,Sunday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在线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与同学们互动。虽然网络上的互动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些面对面交流的随意感和舒适感,但教授觉得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的差距其实并不大。
Sunday教授也从同学们的角度考虑了全新教学模式的利与弊。他相信对于在新技术中成长的一代来说,网上教学的形式也许更契合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习惯,同学们也能够较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但是,他认为面对面交流始终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线下交流的缺失可能会造成同学们心理和情感上的问题。眼下被迫封闭的状态给大家带来的种种不适,也许就是同学们要克服的最大挑战。
Nerina教授的西班牙语视听
“这周的作业是用izi.TRAVEL录一段旅游导览。”周一的西班牙语视听(五)下课之前,同学们收到了一项作业要求。
身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班牙,Nerina Piedra Molina教授这学期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开了西班牙语视听和口语的五门课,学生跨三个年级。7个小时的时差不免会带来距离,Nerina在开学前调整了课程内容,通过布置创新性的小组合作视频作业、录音作业等方式,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和熟练度。
第一次“云”课堂的尝试并不容易,最初Nerina尝试使用ClassIn,但是由于系统过载不得不放弃使用这个平台,不过之后,她还是设法将课程文件发给了学生。经过两个星期的磨合,她通过网络感受到了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不断和同学们一起寻求着解决难题的方案。同学们发来的作业有时不能在她的电脑中正常打开,她发送给学生的学习材料网站有的无法访问,她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资料的公布方式,把重要的材料截屏后发给大家。在她看来,网络授课最重要的是要持续地与学生保持沟通。
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Nerina意识到网课的长度实际上不应该和面授课程相同,因为过长的“云”课堂会给师生双方造成疲倦,而且也不推荐学生花过多时间坐在屏幕前,可以把这些时间留给他们去做作业。因此,如何用更合适的方法来开设在线课程成为了她最近在思考的问题,网络将会成为对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但仍然需要更完善的技术和形式来支撑,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最好的选择。
对于学生而言,Nerina看好网络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它促使学生合理优化自己的时间表,学会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平台和工具的帮助下独立学习,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她也有担忧,比起课堂互动性降低,她更担心在屏幕前花费太多时间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对同学们,她给出了几条建议:即使老师不在身边,也要坚持努力;照顾好自己,不要在电脑前花太多时间;要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