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疫情之下的“宅经济”给旅游业带来了什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2-27 13: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各大产业都收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尤其是旅游服务业损失惨重,企业暂停营业,大量员工待业。例如国内餐饮业巨头西贝,有2万多员工,一个月工资就亏损1.56个亿,后获得浦发银行4.3亿元的授信,才使得危机暂缓。再例如曾经让众人心生向往的邮轮钻石公主号,在经历了新冠集体感染事件后,为乘客们全额退款,母公司市值跌了66亿美元。

这些影响使得旅游服务业整体来说受到极大抑制,旅游活动全面阻断。关门歇业的挑战对极度依靠现金流的旅游业的各个部分来说都是十分现实的。人们闭门不出,疫情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催生了”宅经济“。 同城物流、外卖、电商、网络教育等都出现了井喷式的集中增长。然而作为旅游服务业,“宅经济”又意味着什么呢?旅游服务业归根结底是体验经济。因此,我们说,“宅经济”对旅游业是无比残酷的,我们无法把旅游活动搬到家中。虽然有些博物馆推出了一些小程序提供“云看展”,例如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国博邀您云看展”等,将文化内容在线上推出。但是这些手段使用范围是有限的,它无法满足人们旅游的真正需求。因此,旅游服务业的挑战是要明确疫情“宅经济”带来的影响,并对此影响做出一定的战略部署规划,以待疫情以后迅速恢复。

“宅经济”对旅游业的直接影响:

1.   业务暂停整顿和疫情后的大规模短期增长

“宅经济”下,旅游服务业务会直接暂停。一些中小型旅游企业也有可能因为资金链现金流等问题面临淘汰。这引爆了中小型企业对于生存发展的现实焦虑。也可能对现有旅游业进行大规模的洗牌。很多专家学者指出,参考2003年“非典”后的旅游业复苏规律,“宅经济”使得人们的旅游热情和需求极度压抑,这将在疫情后迎来井喷增长。如果疫情控制得好,在五一节之前结束,那么,五一和暑期将会迎来旅游业的翻身仗。但是,笔者认为,对于该增长,旅游服务业需谨慎评估。首先,增长一定会有,但并不一定会是井喷式,而且影响是短暂的。因为,这次的疫情会改变人们的一些旅游消费倾向。和十七年前不同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旅游者要理智得多,并且信息时代的优势就是增加了我们旅游中的选择性。因此,在这次疫情后,旅游者并不会盲目出行,并且在目的地选择上应该会多样化,国际化,避免人群拥挤的地方。

2.   对健康方式和生活理念型产品诉求的加强

疫情引发的居家后,人们对健康方式和生活理念开始转变。首先,健康饮食、健康生活、运动、自然等相关标签将会成为热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此影响下,养身旅游、康体旅游、食品旅游(尤其是宣传健康饮食的)等都会是增长的重点区域。

3.   对家庭成员和价值的重视

宅经济下,人们和家庭成员的时间增多,或者开始反思和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开始珍惜家庭相处空间。因此,在旅游业恢复后,最直接恢复的旅游活动种类即是家庭旅游,形式可以是陪老人散心,陪小朋友亲子,夫妻浪漫之旅,当然少不了一家人出行。因此,旅游活动中的度假功能将受到青睐。

4.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重视

此次疫情使得人们大大意识到自然与生态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越发受到重视。这也会在旅游体验中反映出来。例如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慢旅游等旅游活动将会有不小的增长。另外,由人与自然关系引出的其他关系,例如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将受到重视,这会使得社会旅游、志愿者旅游等一些有着社会,社交意义的旅游活动得到一定的市场青睐。对自然的青睐,一定会随之引起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喜爱。自然教育、亲子活动和乡村地区结合的旅游活动会尤其适合当下。

5.   人们对小众旅游和出国游的持续追求

其实,在疫情前,国人对于小众游和出国游的人数就已经增长不少。在疫情后,国人会继续追求参与人数不多的旅游活动,并且会继续探索一些新兴国外旅游目的地。另外,在此疫情中对中国额外友好的一些国家,例如俄罗斯、日本、英国等,也一定会得到国人的继续青睐,收获不少的旅游者。

“宅经济”后旅游业重启的建议

第一,整装待发,重启市场

首先,我们的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旅游业还会面临一段时间的停滞,这就需要旅游企业整装待发,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规划重启后的战略布局,例如新市场的出现是否需要做产品的调整。

第二,政策扶持,社会帮助

其次,在这段困难阶段,有需要时,需寻求政府、银行、社会等的帮助。政策的扶持要直接,例如返还税收、补偿基金、直接补贴等等。

第三,安全措施,应急态度

再次,重启前,需要将“安全”、“应急”等字眼列入各个运营计划中去,全面提升应急保障系统才能够面对疫情过后的增长。

第四,社会责任,品牌重塑

企业社会责任将成为旅游形象的核心内容。企业应对内对外一致重视社会责任相关建设与活动,使得品牌得到内聚力。这样的品牌才能长久。例如,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倡导发起,宁波63家旅游景区对全国医护人员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已经有不少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疫情结束后要来看一看这座城市。再来,疫情期间,一部分酒店勇敢地站出来为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住宿。这些举措为酒店的形象画上美妙的一笔,有利于品牌的长期建设。疫情之后,旅游企业也应该不时得将企业社会责任放在工作重心,并作为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

第五,文化内涵,重中之重

旅游业的重启,需要文化内涵来支撑。旅游活动不再是走马观花,不再是盲目追求,而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的产品才是最适合重启后的市场需求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活动和服务能为旅客带来的意义。能留给旅游者的绝不是几张照片,更多的应该是一些反思,一些能够在人心里留得时间更长久的记忆,例如一些文化遗产、风俗文化、自然教育,甚至是简单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些文化内涵的思考不应该强行加入,而应该有创意,但是有出处,有真正内涵。

第六,借助科技,智慧旅游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我们都一直提倡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疫情之后,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技术的优势,加大部分旅游服务智慧化、数字化、以方便旅游者的信息收集和旅游决策,也可以加速新商业模式培育,例如故宫和腾讯推出的“玩转故宫小程序”等。

总之,疫情对现有旅游服务业的重新洗牌有利有弊,旅游行业的复苏不应该只看见眼前的凄惨,也不应该一味得等待复苏后的井喷。旅游行业和企业应该战略部署,重塑品牌文化,可持续性地发展。现在的寒冬,意味着不远的春天。

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旅游学助理教授 王仪博士

(编辑 王辉 许聃)

【责任编辑:许聃】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