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2月14日长沙讯(记者 冯志伟)娄底市中心医院的ICU(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往往在平常也承担着最危险的任务。无论是面对重症手足口患儿、重症H7N9患者,还是如今的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他们都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娄底市中心医院成为定点收治医院。ICU的护士们被调往感染科支援。他们要配合执行各种治疗手段,密切关注护理病人,与危重患者长时间高频次近距离接触。
80后付颖杰是娄底市中心医院ICU开科的第一批专科护士。1月29日,付颖杰接到ICU主任谢瑜的电话,立即前往感染科支援。
当天晚上,这位从冷水江转过来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由于呼吸衰竭,通过数小时的救治后,效果并不理想。看着全身插满各种管子的病人,付颖杰心里直打鼓,稍有操作不当,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本来只需要半个小时的翻身,付颖杰和其他两位同事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在付颖杰和其他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病人最终得到了良好照料。
付颖杰在负压病房工作
三十八道程序,十四次手消毒,这是护士刘栋每次穿脱全套防护服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流程,从耗时半小时到十五分钟就能完成,不过花了三天时间。
作为为数不多的男护士,刘栋2010年进入娄底市中心医院,在工作强度极大的重症医学科(ICU)已经工作十年了,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重症病例时,刘栋就加入了战斗。“我是男同志,力气大,比较能扛,遇到紧急情况就应该先上,难不倒我的。”刘栋笑着说。
每次出入负压病房,刘栋都会因为穿脱防护服热出一身大汗,又因为防护物资紧张,为了多完成些护理工作,刘栋都会坚持工作6到10个小时。
脱下防护服,全身湿透的刘栋
1月29日,护士李健第一次看到重症病人时,也有点紧张。“我不怕被感染,但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怕接下来几个小时自己应对不来,” 她说。“患者情况严重,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为病情危重,病人痰液、粪便等分泌物特别多,一个晚上,李健一共处理了9次吸痰,5次大便。
“虽然插了很多管子,但叔叔还是有意识的,这个时候无论如何我都必须镇定,不能自乱阵脚,如果连我都慌了,叔叔肯定也会感到恐惧,这样一来就非常不利于治疗。所以,我一边单手操作给他吸痰,一边对叔叔说不要紧张,请配合我完成,都会好起来的。”
李健说,“每一天在微信群内看各位专家、老师们探讨病情、分析病例,让我的临床思维得到拓展,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李健(左一)与指导工作的院长李红辉(右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