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建设性思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1-26 07: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节前后,不断更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让不少民众产生了焦虑,武汉等城进入“封城”状态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最终的经济影响也只能等疫情结束以后才能有较准确的评估。而此次疫情,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的重要性,中国的努力有目共睹,也得到了多个外国政府的肯定。针对疫情,政府和民众齐心协力,有很多举措是开创性的,也有更多更好的工作值得期待。

更详细、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披露

信息的及时、详细、准确,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在疫情前期做好防治。详细信息的公开或许会让少数人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恐慌,也会影响经济,但这些负面作用是次要的,是社会值得付出的一些代价。因为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时准确,疫情一旦扩散,会导致更严重恐慌,会使经济损失更多。地方政府采取防疫措施时,应当权衡全国甚至国际更大范围的利弊得失,而不是一个地方的利弊得失;应当权衡较长时间内的利弊得失,而不是一时的利弊得失。中央也已经明确:信息发布是不容许打折扣的,对于对涉及缓报、瞒报、漏报疫情的负责人应当严惩。

民众可以对防治工作有更高要求,但也应该对政府和医疗系统的防疫工作产生的诸多不便给予理解。同时,政府也应该倾听各种抱怨和不满。很多人,包括医护人员反馈的信息,有其正面作用,这会帮助政府及时了解疫区的需求,并让其他地区更高效地提供支援。当然,在一线医务人员忙于救治病人的当下,对于网络空间故意造谣生事,以达到谋取私利或扰乱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此次防疫中,媒体也具有重要的角色,目前一些媒体已将病例地址详细到的地级,以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我们甚至建议卫生主管机关和主要媒体未来能把信息详细到街道或村,因为信息完整及时的披露反而能让多数人更安心,同时也能建立权威部门更高的信任度,这对提高防疫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抗灾、防疫和“战时”的应急医疗救助中心

在各省会城市和其他需要的城市建立抗灾、防疫和“战时”的医疗救助中心,类似当年小汤山的抗非典医院,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普通医院资源集中度有限,会出现大量疑似的发烧病人排长队检查,引发了当前医疗资源的相对短缺,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及早建立这样的救助中心可以在关键时刻为防疫赢得宝贵时间。

这些医疗救助中心设在交通比较便利但周边居民较少的位置,平时可以用来就诊轻度疾病的患者,一旦急需,可以迅速转化为大规模急救的医院,用来应对自然灾害、传染疾病或战争带来的伤病。

另外,各地的卫生医疗系统应注册各类专业的医护人员,以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像这次突发的肺炎疫情,军医系统的医护人员处理可能更具有效率。面对严重疫情,他们前期的心理建设也可能更好些。注册的医护人员平时在各自岗位工作,并间隔若干年(或更短时间)演习一次,在应急时可被及时抽调到应急救助中心。

除了硬件设施和人员的提前准备,我们还需要做好重要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运输,以提供给应急的医疗救助中心和其他医院。

加强医患心理辅导和科普信息推广

对应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们更要爱护医护人员,除了保证物质保障和休息轮换,还要注意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非医疗专业的其他普通民众也可以自愿注册后参加培训,将来参与应急的后勤工作,分担医护人员的部分工作压力。退休的医务工作者和医学院的学生也可以以第二梯队或第三梯队身份,做好应急的工作准备。

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完善抗灾、防疫和战时的应对SOP(标准作业程序)是必要的,我们要普及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演习,尤其要在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中普及这样的知识。国家未来也可以建立专门独立的网站,及时高频地公开相关信息,提供相关知识,并提供普通国民参与救治和捐款捐物的渠道。

积极运用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助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交流更密切,城市人口也更加密集,而且公共交通更普及,这都是防疫面临的挑战。但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又可以帮助我们防疫。比如,疫区信息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传播出去,这样政府可以较及时地出台应对措施;比如,移动支付的应用可以减少疾病的间接接触传染;再比如,我国高效低成本的物流业也能帮助我们减少接触传染的几率。

全国快递系统各大公司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也可在应急状态下发挥战力,他们可以在传染疾病发生时做好专业的防护措施,避免传统社会大规模的人接触人,又可以高效地运送关键物资,用于抗灾防疫。

很多餐饮企业店面停业了,但是不少企业负责人愿意尽社会责任,为医院和物流企业免费提供餐饮。目前的信息技术已经为服务供需双方建立了桥梁,唯一需要补课的是卫生安全。建议卫生部门将来培训部分自愿加入应急状态下参与救灾防疫行动的食品和餐饮企业,建立更高的安全标准,与此同时,政府和民间机构可以提供必要的补贴,以维持其运营。这样不仅能减少失业和经济损失,维持社会和市场必要的运作,还能在后勤上支援救灾防疫。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疫情发生时抢购囤积防疫物资是不利于防疫的。严重疫区的朋友要适度购买,非严重疫区的朋友更不能囤积物资。应当严重疫区优先,一线的医护人员优先。囤积物资也许让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多了一分,但是别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可能少了三分,一旦疫情扩散,自己的健康安全也会受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自觉”仍需要准确的公共信息为依据,仍需要一定的政府调控和引导。各省市可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给出稀缺的抗灾防疫物资购买数量的指导意见,引导救灾和疾控物资的合理有效分配。

(作者:陈晓东 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