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2019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符合6%-6.5%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四季度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此外,人均GDP也破1万美元大关。
在2019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等背景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增长速度,的确可以被称为经济奇迹,成绩着实十分亮眼。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总量、经济发展质量均稳步提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的发展十分亮眼,占比进一步攀升。
2019年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8.7%、7.2%和7.1%。
众所周知,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各国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快速增长,2013年首度超过工业,至今已成为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主动力,意味着经济结构转型发生了变化,反映了经济转型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现着城市功能的高端化,服务业占比上升也是消费升级的表现。随着人均GDP突破 1万美元门槛,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转变为追求生活品质、精神需求等更高层次的消费品,如更关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旅游等。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迎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制造业占比下降。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制造业增长放慢和衰退的结果,但其实这只是短期内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正常现象。
服务业占比与一国经济结构升级息息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服务业占比约在60%以上,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已达到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当然,服务业占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分工不合理、制造业不发达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服务业占比上升。因此,提升服务业占比应该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目标,一切要以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服务业生产的是无形产品,劳动力生产力水平低于制造业,具有生产链条短、中间投入少、自身效率提升较慢等特点,因此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仅通过引进先进设备迅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教育、金融、研发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够推动行业产业链扩张,促进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发展的提质增效,这恰恰能够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率,进而推动GDP增长。
总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就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在于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不以牺牲制造业为代价。
笔者认为,接下来应该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和医疗等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服务业中创新活动活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也是我国经济的短板之所在,存在缺乏有效管制、开放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笔者建议要着重推动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这也是我国避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