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学者建言西部绿色生态发展 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1-17 14:04
2020-01-17 14: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019年,在短短一个多月里,从甘肃到河南,两赴黄河实地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亲自布局黄河流域发展,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再次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重要讲话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

图片31.png

为聚焦西部地区绿色生态治理,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2019年12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国声智库、中国地名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联合主办,金惠国际集团、北京国声丝路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承办的西部绿色生态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规划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

图片32.png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研究分会副会长杨嵛钦表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到现在的生态文明。提到的高质量发展,实质就是要我们尊重自然,保护黄河、保护环境,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健康,才能持续,才能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使命感,要有社会责任、有社会担当,切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历史的罪人。我们一定要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创新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图片33.png

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雷宁强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黄河文明对我们的智慧、文化、礼仪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新时代,黄河文明更应加快“走出去”步伐,与多瑙河文明、伏尔加河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使黄河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图片34.png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徐蕴峰认为,我们要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发展、县域发展三个层面寻求突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找到国家发展与自身禀赋的契合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落实国家战略。

图片35.png

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刘宏涛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为陕西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系统梳理、吸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联系,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推动重大平台建设,谋划重大项目,努力开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新局面。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要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精神,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重要思想为指导,编好规划、加强落实,做好“四个坚持”,解决重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的放矢,以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图片37.png

  “丝路国际绿色生态发展共同体”正式启动

国声智库紧紧围绕重大国家战略,运用“智库+”新模式积极开展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国声智库在黄河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成立了相关课题,正着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开展调查研究和论证,为新一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2019年,国声智库先后在北京举办黄河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座谈会、黄河地名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专家座谈会,在陕西渭南大荔县举办黄河流域(大荔)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大型纪录片《地名中国》开机仪式等,强化新型智库在地方政府落实国家战略过程中的智慧科学决策作用。在本次西部绿色生态发展论坛上,国声智库发起成立“丝路国际绿色生态发展共同体”,联动智政产学研媒等各方资源搭建大平台,以实际行动推动丝路沿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