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TCL集团(000100.SZ)发布公告,拟将名称变更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TCL科技”。TCL集团的更名,看似改的是标签,实则是对科技的执念。
TCL集团公告称,公司将把握产业调整和洗牌机会,加速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产业横向整合,尤其是在基础材料、下一代显示材料以及新型工艺制程中的关键设备等领域的投资布局。
TCL的科技执念
TCL对“科技”的执念可以追溯到全球面板行业的产业转移。
LCD-TFT液晶显示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由日本企业率先开发,并应用于小尺寸的电脑显示器产品。由于该产业投资大、成本高,日本企业大都对液晶显示技术应用于大屏幕的彩电并不看好,除了夏普公司外,其他日本企业均压宝在PDP等离子或其他显示技术上。
这一机会被韩国率先抓住。度过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韩国三星、LG则抓住机会在液晶面板产业投入巨资,快速超越日本企业成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的领先者。中国台湾地区企业也凭借在半导体产业积累的能力,集中大量投资,快速切入液晶面板产业,成为全球液晶产业的有力竞争者。
到了2007年,在针对大屏幕彩电的高世代面板生产领域,日本夏普、韩国LG和三星、中国台湾地区友达、奇美5家面板企业掌握着超过90%的市场份额,国内面板企业只能在小尺寸显示器面板领域分得一杯羹。
作为平板彩电不可取代的关键性核心显示部件,液晶面板的成本占到液晶平板电视整机成本的70%-80%(含背光模组)。当时国内彩电企业所需的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经常因缺货和采购成本高而受制于人。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鹰的重生》一文中表达了对掌握核心技术的渴望,“中国制造企业过往倚重成本、效率和规模生产的优势,已经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要打破关键部件过度依赖海外的被动局面,唯有自主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能力。”
制造企业的强大不能仅体现在产业的下游——品牌、市场、渠道和销售能力,在产业的上游——核心技术能力和基础部件的能力更是中国企业的软肋,亟需转型升级。
这也是2009年,李东生力排众议,坚决上马华星光电(现更名“TCL华星”)项目的根本原因。当时,华星光电项目投资额达到245亿元,不难想象,当时的决策层顶着多大的压力,这也恰恰说明TCL集团对掌握核心技术的渴望程度。
“再怎么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强化制造业的竞争力,都不为过。制造业,尤其是基础制造业需要长期积累,要有奋斗30年的思想准备。”李东生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技企业在追赶的路上,更是一刻也不能停歇,TCL集团还需要接力奔跑。
突破上游核心科技
在过去中国面板行业“黄金十年”的沉淀下,TCL华星等面板企业已经承接了全球液晶面板主要产能,基本完成了从下游终端应用、中游面板制造的积累。
然而,纵观整个显示面板产业链,占据利润大头的上游原材料端,国内企业却鲜有涉足。
以传统显示的液晶材料为例,目前核心制造技术和专利主要被德国、日本企业所垄断。高端液晶材料的供应商主要以德国MERCK、日本CHISSO、DIC三大厂商为主,控制着全球混晶88%的市场份额。
市场期待的柔性显示,其中关键基板材料PI,技术难度较高,核心技术掌握在全球少数企业中。在OLED发展初期,日本企业几乎垄断了PI膜市场。我国PI膜产品大都集中在低端的电工级PI膜,而高端的电子级PI膜则依赖进口。
而备受瞩目的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其核心的发光材料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尽管近几年,国内企业奋起追赶,已经在自主研发上有所突破,但产品质量和产业化规模依然与美日韩差距较大。
TCL集团首席技术官闫晓林在TCL华星十周年庆典中指出,针对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TCL面临一系列需要突破及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技术。如:高光效、长寿命、低半峰宽度的可溶性OLED材料,长寿命蓝光QLED材料,更高迁移率、高稳定性氧化物TFT,微米级LED光效的提高及Micro-LED巨量转移及其on glass的Die Bonding技术等,而这些技术的突破就意味着新产品的跨越、新竞争力的跨越。
经历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中国电子企业深刻体会过被上游原材料卡脖子的滋味,TCL集团自然深知显示产业链上游被掣肘的潜在危害。
为此,TCL华星瞄准了更上游的材料与设备。2014年,TCL集团发起并联合业内企业在广州注册成立了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聚合了国内显示产业优势企业、高校和金融机构,建成全球领先的G4.5印刷显示公共研发平台,引入了一批世界一流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人才,形成了以国际一流院士领头的创新团队,在显示技术领域第一次实现了企业间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公共研发开放平台。
此外,TCL集团还成立华睿光电,研发具有自主IP的新型OLED关键材料,针对OLED完整器件结构的不同功能层,以发光层(EML)材料为研发重点,其中,基于蒸镀工艺的红、绿光材料与溶液加工型红光材料的性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蒸镀式OLED的红光和绿光材料,已实现规模化量产。QLED研发团队已突破红、绿材料使用寿命等关键问题。
随着上游核心科技的突破,TCL集团在产业链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