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高铁半月运送旅客近80万人次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1-16 10:41
2020-01-16 10: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追访1

带动崇礼滑雪热 当地开7条公交线接驳游客

昨日上午,记者在所乘坐的京张高铁列车上看到,有不少乘客都是身着滑雪服、背着滑雪板的冬季运动爱好者。随着京张高铁、崇礼铁路的开通,乘坐高铁前往张家口崇礼成为了北京市民的滑雪新选择,同时,也带动了北京市民体验冰雪运动的热情。

太舞滑雪小镇常务副总裁李永太告诉记者,得益于高铁的开通,有不少平时没有接触过滑雪的北京市民也会携家带口来崇礼参与冰雪运动。“目前,太舞滑雪场平日进入小镇的游客数接近4000人,周末在6000人左右。高铁开通之后,游客量增长比例为30%。”

记者了解到,目前,太子城站的日均客流量在1600人次到1700人次,为了方便游客前往各大滑雪场,张家口市崇礼区交通部门开通了7条公交接驳线路,其中,6条是通达各大滑雪场的免费接驳专线,1条通达主城区,运行时间配合高铁时刻表,半小时发车一次。交通部门每日还调配80辆出租车专门保障接驳太子城站的旅客,同时还有租车公司进驻。据了解,自京张高铁开通以来,并没有出现旅客滞留情况。

除了已经落成的高铁站,一系列与冬奥相关的配套工程也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中。从太子城站出站后,首先能看到的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四季商街,这里也是冬奥颁奖广场所在地。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所有奖牌都将在颁奖广场颁发。

未来,太子城小镇四季商街的北区与太子城遗址公园连接,将引入商业街、餐饮街、主题乐园、大型影院等业态,能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实现冬奥服务功能和四季运营功能。整个四季商街组团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

追访2

八达岭长城站82米扶梯 上下处设应急人员保安全

昨日7点40分,记者从北京北站乘坐高铁出发,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到达70公里外的八达岭长城景区。如果是自驾车,即便不堵车也需要耗费一个多小时。

出了八达岭长城站,步行几分钟就能抵达景区售票处。作为一座建造在长城景区内的车站,八达岭长城站采用了“尊重自然、形隐于山”的设计理念,将车站与山体融为一体。

八达岭长城站创下了4个“全国之最”——车站最大埋深102米,地下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是国内埋深最大的高铁地下车站;车站主洞数量多、洞型复杂、交叉节点密集,是国内最复杂的暗挖洞群车站;车站两端渡线段单洞开挖跨度达32.7米,是国内单拱跨度最大的暗挖铁路隧道;最长的一部旅客进出站电梯提升高度达到42米,是国内旅客提升高度最大的高铁地下车站。

“扶梯长82米,提升高度相当于14层楼高”。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后,八达岭长城站迅速成为重要打卡地,这部电扶梯也成了旅客争相拍照的“网红扶梯”。

这么长的电梯,如何确保运行安全?

记者了解到,车站采取了人员值守加技术监控的双保险措施,电扶梯的两侧扶手上,每隔数米就有一个紧急按钮。电扶梯的上下处也都安排了应急值守人员。同时,电扶梯沿途安装有视频监控,值班人员观察到突发事件,可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此外,为了避免这部电扶梯超负荷运行,进出站客流量达到临界值范围时,车站将采取分流措施。

自去年年底开通以来,八达岭长城站共计发送0.54万人次,到达0.69万人次,前往景区的游客数量占了一大半。

追访3

车底检修机器人春运有望运用于京张高铁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条沿路积雪多、气温度的高铁线路,为确保列车平稳运行,动车检测采用了多项智能化技术,已实现“人脸识别”、后台精准卡控等功能。下一步,车底检修机器人也将投入使用。

北京动车段北京北动车所值班所长兼技术组组长上官亚飞介绍,目前,机械师在对智能高铁进行检测时,后台摄像头会通过定位,自动剪辑同一人的相关视频。后期在动车检修质量控制上就能精准到人。同时,调度作业控制系统也可以实时定位知晓机械师方位,何人在何时何部位作业,在列车启动、给电等环节提前介入,保障机械师的人身安全。

除此以外,智能化的检修设备也即将投入使用。目前,北京铁路局引进的首台车底检修机器人正在进行调试。机器人将在车底按程序路线行走,可以收集、反馈毫米级的指标值。根据计划,车底检修机器人将力争在春运期间投入使用。“以前必须要至少两名工作人员同时巡检才能保证效率和质量。未来,使用车底检修机器人后只需要一个人、一台机器就能完成工作。”上官亚飞介绍,有些人眼观察不出或者精度不够的点位,机器人却都能立刻发现,不会有漏检漏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