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铁路跨越工程安全防护装备下线试车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1-08 16:39
2020-01-08 16: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1月6日上午,由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湖南长重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通号中安公司承办的“铁路跨越工程KY-18型安全防护专用装备下线试车仪式”在长沙湖南长重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顺利举行。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朱本珍、湖南省工信厅装备处副处长夏立斌、长沙市工信局副局长吴宏亮、中国通号中安公司董事长刘颖杜、西南交通大学对外合作与联络处处长谭建鑫等出席了下线试车仪式。

铁路跨越工程KY-18型安全防护装备,是由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西南交通大学经管学院联合研发设计,由湖南长重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承造生产的创新型铁路跨越工程安全防护装备。作为一种全新的、专业化的铁路跨越工程安全防护装备,KY-18型安全装备投入使用后,将会对铁路跨越工程施工提供全方位安全可靠的有效防护,同时也会大幅降低跨越工程施工对铁路行车运输的影响。

`

领导与嘉宾共同启动铁路跨越工程KY-18型安全防护专用装备下线试车

图片3.png

研发团队代表上台亮相

图片4.png

承造团队代表上台亮相

2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朱本珍在活动上致辞

图片6.png

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双院士沈志云发来祝贺视频

1、 以人为本,实现铁路跨越工程安全可靠高效三大目标

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卫中安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路外高压电线路和公路桥梁跨越铁路工程施工,其安全防护措施均采用脚手架和搭设防电棚方式进行。在铁路高速发展的今天,跨越工程施工方法始终停留在最原始阶段,工人们的安全始终得不到保障。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正是看到了这一施工方法的极大弊端,才产生了制造这一装备的想法。”

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倩介绍说,KY-18与现有方案相比具有安全、可靠、高效三大优势。他以高压电力线路跨越施工为例进一步介绍说,现有常规的采用脚手架的安全防护隔离措施,仅一处高压电力线路跨越施工搭建防护措施,就需要由铁路部门至少给予四天,每天中断行车90分钟的封闭施工。而使用此装备,使占用铁路时间从现有方案铁路停运4个“天窗”6小时,实现了两个“天窗”1小时以内的高效。并且,装备完全解决了因脚手架随时垮塌和台风来临难以及时拆除对施工人员安全和铁路运营带来的风险。 该设备的研制成功填补了铁路跨越工程防护装备领域的空白。

图片7.png

到场领导与嘉宾观看装备试车

2、 九大专利,填补铁路跨越工程防护装备空白。

KY-18型安全防护装备的成功研制,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西南交通大学有着124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始终坚守大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2位海内外院士和24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该校。西南交大积极响应号召,“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一直以国家战略为主战场,青藏铁路、京沪高铁都有西南交大人的参与和奉献。

图片8.png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冰代表沈志云双院士给西南交大广州研究院赠送墨宝,研究院总经理李倩上台接受馈赠

自2016年初开始筹划,研究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和湖南长重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组成了由交大机械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及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们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完全自主创新,历经三年的潜心研究和攻坚克难,研制出我国首台铁路跨越工程安全防护装备,在工程应用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和发明。据了解,该装备下线之前,在2019年5月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已经斩获优秀产品奖。目前,该装备已申请九项发明专利。

3、把握趋势,“产学研用”推动科技成果持续转化。

“追踪科技前沿,紧扣研发主题,勇于创新发展,促进成果转移”是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的理念,KY-18型装备作为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和结晶,下线试车后装备将正式进入市场推广阶段,这将是对铁路跨越工程施工安全防护可靠性的一次重大升级和革命。

图片9.png

  全体来宾合影留念

未来,广州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并持续发挥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主体作用以及在创新目标、资源配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