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吴晓波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镜头,首部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圆满收官。在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吴晓波将自己重新走访12个地标的观察,通过《地标70年》这档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档深度纪录片播出至今,播放量超过1.4亿,周边的短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了838亿。片中当地的发展历史,与如今在这些地方生活人群的真实故事交织,勾勒出12个地标鲜活的时代记忆,也唤起了观众对自身与国家发展的一些思考。节目收官后有网友留言:“吴老师您慢些走,多多体会,多多分享”。
经济发展关乎你我,吸引过亿关注
吴晓波在回顾2019年时提到,今年所做的事情中有两件事最为印象深刻,一个是完成了50本书评,推出著作《影响商业的50本书》,第二个就是制作《地标70年》这档纪录片。
吴晓波及其团队在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29 个省区、315 个地市、2900 个县级市和镇里,最终划定12个地标类的城市和区域——可能是一个街道,也可能是一个厂区,从中探索过去 70 年来我们所处国家的变化发展。
片中镜头记录的,既有北京中关村、上海陆家嘴、深圳南山区这些为人瞩目的地标发展史,以及他们辉煌背后的压力与挑战;也有东莞厚街、江西景德镇、西安鼓楼、杭州梦想小镇、北大荒等这些正在发生着微妙变化的地标,曾经的辉煌正在慢慢复苏,新生的力量不断蓬勃生长;还有798、横店、铁西区、宜宾等熟悉又陌生的地标,与它们相关的一些事物名声在外,这些地方却又离不少人有一定距离,依照自身独特的逻辑在不断发展演进。唯一相同的是,这些地标都见证了祖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在记录中仍在不断前行。
在走过12个城市后,吴晓波最触动的是,当他时隔20-30年后再度回到一些曾经探访过的地标时,能够带着历史的眼光,和对国家经济发展70年的宽度重新审视这些地方的过去与现在,有些旧时代记忆依旧留存,而可喜的新时代的变化也正在发生。纪录片在城市记忆与地标人群故事的碰撞中,生动地展现了12个地标的发展缘由与现状,为向往这些地方的人们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同时,也揭示了一些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满足了大众对于身处历史的好奇。
正如吴晓波在片中所说,这部纪录片是在行走中触摸人与土地的爱与纠缠,经济发展事关其中个体的命运选择,在娱乐化的传播环境中相关内容依旧能引起观众的驻足了解。截止目前,作为一部深度纪录片,《地标70年》豆瓣评分8.0,总播放量超过1.3亿,单期平均播放量破千万,周边短视频累计播放820w。更获得了浙江发布、东阳发布、浙江省委共青团、金阳发布等政务号的推荐。
生动观察引起共鸣,网友积极讨论
如果说流量只是评估节目影响的一个数据,那么网友的共鸣则是对《地标70年》价值的最好反馈。《地标70年》在选择采访人物时,并未局限在当地历史学者与知名企业家、从业者范畴,也展现了许多当地小人物的搏击命运,与普通观众拉近距离的同时,更生动的展现了当地的生存状态,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
面貌改变最大,可以称之为奇迹的中国城市,当属深圳。华强北雄厚的事业能力,与南山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能为“乐高创业青年”与科技公司均提供优质的基础与机会。也引发了一位居住在华强北,工作在南山区的网友 “每天感受着深圳发展的脉搏跳动,为深圳骄傲”的感慨。而当镜头带到被低估的东莞,不少网友表示东莞目前经济、环保确实发展不错,是一座具有潜力的城市。在展现798的辉煌与留存抗争历史时,一位网友直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传承下来的只有文化。”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宏观的城市历史与经济变化,似乎离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地标70年》用各种人物讲述的故事,串联起了不同时期地标变化与生活的联系。一位豆瓣网友评价:“从地标去看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相比于简单的历史建筑,它更让我看到的是商业如何改变了城市,改变了我们的国家。而商业背后,是一代一代人。”
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地标70年》以地标故事、人物访谈、经济评述等形式将经济发展不同时间点上的地标历史缓缓道来,拨开经济与地标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感受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更好的思考自身的规划。这也是这档经济地理纪录片能首发引爆关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