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年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大会以“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为主题,来自中外的学者、专家、青年共同探讨了全面对外开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和中国之治的世界意义。

首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年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
2020-01-06 14: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月6日电(记者 邹硕)1月5日,“首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年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幕。大会以“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为主题,来自中外的学者、专家、青年共同探讨了全面对外开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和中国之治的世界意义。

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诚挚祝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首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年论坛,指出“中国之制”是“中国之治”的保障和优势,有效的治理能力是推动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必须要通过优越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永续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庆哲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将深入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次论坛,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助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发挥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际化领军人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文斌认为我们需要从单边主义转向多边主义,构建公平兼顾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从改变抵制霸权主义向尊重各国主权、人权和发展中的转变,构建公正全球的政治治理体系;要从社会治理意识形态的泛化向共进共生的转变;要坚持和完善文化交流体制,构建包容、开放、平等的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生态共同命运机制,沟通科学、务实、高效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认为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和对外包容的理论。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乃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都面临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话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类命运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在推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冲突对立,不应为并存就放弃了不同社会治理,不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认为对外传播和对外开放应该协同并进,中国智库应当勇于并擅于对话实践,对内要有助于启迪国民智库,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政策建议,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扩大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参与塑造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新型智库的自身建设,就是要大力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集中度和对外影响力,要提振智库的信心、改进传播点的方式和方法,要站在文明对话的历史高位上,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开展对外思想沟通。

中国社科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纯东认为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是面向所有国家的开放,是经济、文化的开放、合作、交流,是不同文明的比较、比较、借鉴、文明互鉴。新时代对外开放要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外交战略,要促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家经济政治秩序的情况,同时也要做好开放意识形态的防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工作。

在院长主任论坛和中青年学者论坛两个圆桌论坛上,多位教授和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观点,充分沟通了关于全面对外开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与如何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独到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具体论证了是不是任何制度都可以集中办大事、我们的制度为什么能够集中办大事。他强调我们集中办大事基本前提是我们的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其次他认为我们的制度特点是接力办大事、花小钱办大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梁凯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整个中国话语权的建设和中国话语体系有重要建设意义。反过来话语权的建设,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播有了平台和更好的通道,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对整个全球治理的构想,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中,根本制度是制度体系的核心,是逻辑和起点,基本的制度是中间层次,是制度中最系统最基层的本质,反映制度的本质,而作为具体的机制处于外层,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从经济领域来看,可能更加需要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体制,中国维护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始终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全球经济和体系当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推倒重来,是包容共享的理念,不为一己私利。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永贵指出意识形态的观念对国家治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非常重要,要以开放的视野、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重担这样的主题为出发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推动世界发展和平。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裴学进阐述了从法律政策层面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他认为法律保障分为通过惩罚制裁实现的消极意义上的保障和通过奖励实现的积极意义上的保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政府、社会、国家,其中重要一点是发挥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保障。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佳宇认为外语学科要与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等接轨,最终要对国家大战略建言献策。外语学科人要关注国外上最新研究成果,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要对西方理论去伪存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江宁探讨了如何面临不确定性寻找我们自身的确定性。他认为我们自身最大的确定性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竞争力核心水平,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战略支撑,我们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金融。

(邹硕)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