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中外科学家宣布,其研究团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罗斯学者在黑龙江北部嘉荫地区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发现了满洲龙,它属于鸭嘴龙类恐龙。该化石点还有暴龙类,驰龙类,鲨齿龙类,大盗龙类,似鸟龙类化石发现,但鸭嘴龙类的化石占绝大多数。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犸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构成了丰富的哺乳动物生物群。
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非常稀少。唯一的记录是,1983年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的陈秉麟等人在依兰县城南门外牡丹江西岸发现的一个恐龙足迹,但研究人员未对其进行具体描述与对比。
据统计,依兰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共计70个足迹组成,包括平行的蜥脚类恐龙行迹、三趾型鸟脚类行迹,延长的三趾型兽脚类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