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老外体验“直播”卖货:中国精准扶贫还能这么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2-13 17:03
2019-12-13 17: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2月13日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许多农民借助电商直播等互联网平台,吸引八方来客,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热销,摘掉了戴在头上的“穷帽子”。

来自英国的中国日报编辑纳森(Nathan)日前走进贵州大山,邂逅侗家“七仙女”,和她们一起在直播中带货,探寻“七仙女”电商扶贫的故事。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盖宝村,正如它的名字“盖宝”,是被大山盖住的“宝藏”桃源。盖宝村的“封闭”原本是经济落后的主因,但因为“封闭”而保留完好的独特侗族文化,借助互联网的翅膀,成为打开扶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盖宝村的“侗族七仙女”,怀揣着让家乡侗寨摆脱贫困的梦想,打造了一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带货团队。

她们下田抓稻花鱼、收谷子拣鸭蛋、唱侗歌跳侗舞……在侗家原始纯粹的自然画布上,用镜头记录盖宝村的点滴生活。

纳森客串直播主持人,推销当地特产“稻花鱼”。

依托互联网,古朴的侗家文化因此逐渐为人所知,原先缺乏销路的新鲜绿色食材也得以走出深山,顺利送达到喜爱它们的人们手中。

盖宝村这个“宝藏”村庄虽依旧偏远,却搭乘着网络电商的东风走上致富之路。仅仅一年半后,“侗族七仙女”团队依靠短视频就实现年收益超过100万元。

世界银行报告截图

世界银行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6年,中国淘宝村(网上零售商集聚现象)数量从212个增至1311个,2018年进一步增至3202个。报告认为,淘宝村里的成功故事表明,数字技术能够助力中国农村经济包容性增长,也能够降低所需技能的门槛,便于个人(包括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参与电子商务并实现增收。

“让侗族文化走出去”

扶贫不仅仅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找到销路,还要为贫困地区建立自我“造血”机制。

书写“侗族七仙女”故事的人是盖宝村扶贫第一书记吴玉圣。

作为驻村书记,吴玉圣初到盖宝村,就被当地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侗族人文风貌所吸引,他独辟蹊径,放弃走传统脱贫的路子,决定通过“短视频带货”的模式,带领盖宝村摸出一条新方法。

盖宝村扶贫第一书记吴玉圣

吴玉圣说:“其实刚到盖宝村这个环境就吸引我了。经过一个月的调研过后发现,更加吸引我的是这里的文化。侗族文化得到了完整的保留。我发现这个短视频平台,低成本能达到很高效的宣传。”

在吴玉圣和“七仙女”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电商扶贫,短短一年半,盖宝村里109户贫困户全都实现了脱贫。

“七仙女”帮助村里的农户销售了六七十万的农特产品,加上其它的直播、广告,各方面收益总共有100多万。

对于七仙女来说,外出闯荡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既然选择留下来,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七仙女”表示,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是用钱买不到的快乐。

这也是像吴玉圣这样基层扶贫干部们的信念,他们扎根土地、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志在消除贫困。

吴玉圣表示,村民最重要的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下一步肯定是进行文化的扶贫,旅游的扶贫,要做乡村振兴。我们基层是属于权力最小的一个群体,但是很多事哪怕再小,也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2019年中国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3747元,意味着10元过一天,不到4000元过一年。看似不可能的生存成本,却有那么一群人这样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电商扶贫,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窗口,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临别时,纳森深有感触:“我来之前对扶贫有误解,但是看了你们如此别有特色的扶贫,并且注重文化和传统,我觉得这点很重要,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编辑:齐磊 刘世东)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