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中国新一轮开放的三大本质特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2-03 09: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张茉楠

十九届四中全会全文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制度体系做出了全面的战略设计,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这势必对中国改革开放全局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环顾全球,挑战前所未有,机遇蕴藏其中。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地缘冲突等都给全球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走到十字路口。在贸易战阴云的笼罩下,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受阻,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经济重陷疲软的风险不断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点。而国际贸易增长被调降至1%,更是远远低于全球经济增速。

此外,保护主义和贸易冲突也给国际商业活动带来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降低了投资者信心,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滑。贸易冲突还通过提高关税和原产地标准阻碍中间品贸易发展,从而阻碍国际分工扩展和全球生产率提升,这将对全球稳定造成长期不利影响。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表述相比要求更高、立意更深。新一轮开放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来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近20年的开放进程主要是遵守既有国际规则的“履约式”开放,相对被动的话,那么四中全会指向的新一轮开放则表明,本轮开放更具战略主动性,更契合中国经济发展内在需求和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需要。

自主开放、全面开放、制度性开放是新一轮开放的三大主要特征。首先,更注重自主开放。今年,中国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五大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大力推动经贸谈判。中国奉行“一诺千金”,这五点已经基本兑现,中国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承诺。自去年以来,中国已多次下调进口关税税率。经过连续多次自主调整,关税总水平将由2017年的9.8%下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如果考虑到贸易结构的因素,中国实际贸易加权平均税率只有4.4%。较之美国贸易加权的实际进口关税税率是2.4%,欧盟的3%,澳大利亚的4%,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其次,更注重全面开放。从范围看,贸易与投资、产业与市场全面开放。中国将推动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贸易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从区域看,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全域开放。目前,中国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全部拥有自贸区。去年,海南全岛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开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进程。此后,在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省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总数增加到18个,将被赋予更大的改革开放自主权,并在探索实践中将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成熟后进一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特别是今年8月宣布设立的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则全新定位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贸区,力求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探索创新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刚闭幕第22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RCEP15个成员国结束全部20个章节文本谈判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并将致力于确保明年签署协议将加快亚洲区域整合,推动迈向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此外,中国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另有13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中,正在研究的有8个。显然,区域自贸区战略(FTA)也被视为中国新一轮全球化战略布局的重要路径,成为推动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必然选择。

第三,更注重制度性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几乎同步,开放经济体制经历了一条从“政策型开放→商品及要素流动型开放→制度型开放”的发展路径。近两年,中国加大了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制度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事项、具体管理措施不断缩减,进一步放宽外贸市场准入,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等一系列扩大金融开放的举措落地。特别是金融领域开放力度前所未有。近期,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将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减少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和开展相关业务的数量型准入条件等。

制度性开放的本质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开放。《外商投资法》将于2020年1月正式施行,这是对外资平等参与竞争及其利益的重要制度保障。不过要打造面向各类所有权性质主体的平等透明的制度环境,还有许多难题待解。例如,在待遇标准、投诉机制和争议解决、外资安审等具体制度安排上都有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落实的空间和必要,还需继续制定配套法规。

为此,四中全会全文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并在竞争性领域引入外资。特别是在外资关注的国企改革领域也强调,国企改革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向各种所有制资本开放,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改,努力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这意味着全球投资者未来将会在继续“深耕中国”,“融入中国”的过程中充分共享中国新一轮开放新的制度红利,实现互利共赢。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