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掌灯人”点亮中国“夜经济”

走复古“文艺范”路线而爆红的小龙虾餐厅“文和友”,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老长沙”街头巷尾熙熙攘攘的场景。”  经过半年的改扩建后,该店从餐厅升级为一座拥有剧院、美术馆以及长沙街边老字号的文化综合体。

城市“掌灯人”点亮中国“夜经济”

来源:新华社 2019-12-02 21: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走复古“文艺范”路线而爆红的小龙虾餐厅“文和友”,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老长沙”街头巷尾熙熙攘攘的场景。新华社记者张晓迎摄

新华社长沙11月30日电(记者李慧颖、王昕怡、张晓迎)夜色还未完全降临,导游沈超已穿上红色制服,拿着一面小三角旗,招呼着一队客人走进位于长沙的“文和友”餐厅。这家以还原上世纪八十年代街景而爆红于网络的餐厅,不仅吸引数以万计的食客,更有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

这家坐落于一栋现代化商业大楼中庭里的餐厅,在七层楼高的空间,复制了一个近2万平方米的“老长沙”——理发店、电影院、杂货店、录像厅,裸露的电闸、泛黄的墙壁,甚至老式阳台外晾晒的被子……每个细节都逼真写实。

晚上七点多,餐厅已座无虚席。顶楼处、栏杆处,年轻游客文珊珊与同伴合影打卡,手机镜头里一座老旧的缆车穿梭而过,巨大的钟摆与之遥相呼应,时间流逝的寓意与整座建筑宛如地下城般的科幻感,奇异又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太酷了!”她赞叹道,“很像《流浪地球》里的地下城。”

经过半年的改扩建后,该店从餐厅升级为一座拥有剧院、美术馆以及长沙街边老字号的文化综合体。沈超的工作是带着客人游览这里的近三十家老字号店铺和剧院、美术馆。他说,从下午两点工作到深夜十二点,“每天都是客人排长队的状态”。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文和友每日网上排队取号已突破两万桌。

夜间经济,是指从下午六点到次日凌晨六点所发生的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文化活动。今年以来,北京、上海、西安、长沙等多个中国城市出台推动繁荣“夜经济”的措施,“夜经济”被视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

火宫殿位于长沙美食文化街坡子街上,承载着长沙的小吃文化。晚上九点,酒足饭饱后的观众正在殿内观看电影。新华社记者张晓迎摄

让夜色成为城市的新名片,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规划和治理。晚上九点,文和友不远处的长沙五一步行街商圈,霓虹灯下人流如织。数百米长街,一端的火宫殿灯火如昼,戏台上正上演湘剧《梁祝》,泥塑艺人的手艺吸引游客和市民围观;另一端的商圈广场,街头艺人在巨幅广告屏下边歌唱边进行着网络直播。

“既有市井烟火,也年轻时尚,这就是长沙的文化性格。”五一商圈所在的天心区委副书记朱远红说,这也是长沙“夜经济”的特质。“夜经济”要避免千城一面,需要全方位梳理这种文化特质,挖掘城市文化符号,为新业态创造宽松环境,营造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夜间消费场景。

长沙市步行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波说,2017年步行街启动了街头艺人持证演出,街头艺人报名参加这项文化公益活动,由市文联评选出优秀者颁发演出证,在晚间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步行街指定的场所表演。“运行了一年多,效果很不错,活跃街区文化氛围也聚集了人气,商圈的街头艺人在抖音上直播播放量名列前茅。”他说。

糅合了古建筑与现代元素的太平老街,是美食、打卡、体验的圣地。晚上十点,仍人头攒动。新华社记者王昕怡摄

文娱业繁荣的长沙,“夜经济”已渐入佳境。2019年上半年,长沙夜间游玩产品消费量同比增长85%;夜间经济最集中的五一商圈,拥有商业街20多条,商业网点2万多个,今年十一期间人流最高峰达到一百多万人次。

朱远红介绍,从管控疏导节假日人流,到避免光污染、噪音污染,从交通出行、无线网络覆盖等硬件保障,到应急处理机制的软环境保障,“夜经济”的打造,需要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审慎包容的许可制度、全天候的城市保障,这也是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

这些“夜经济”的掌灯人,是烟火市井的传承者、新兴业态的创造者、城市管理的设计者。他们让城市走入夜色,让夜色点亮城市。

(李慧颖、王昕怡、张晓迎)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