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11 月 16 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

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1-16 15: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6日电(记者 邹硕)11 月 16 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2019)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

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2019)以“全球胜任力: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为主题,邀请知名的教育专家、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富有前瞻视野的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一代。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彻先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布和研究员,亚洲协会国际学习学校网络主任丽莎·泰瑞尔女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教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PISA 政策分析师塔雷克·莫斯塔法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编辑李艳辉编审,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主任胡敏教授等出席论坛,全体来宾围绕“四有”好老师与青少年成长、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全球胜任力评估与教师培养等主题进行深入了探讨。

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际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该课题组成员辛涛教授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大领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六大子领域。辛教授强调,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课程改革应该由学科本位转到关注学生发展,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融合,在课程中融入质量评价标准,下放教育管理权力与集中课程评价权力。考试与评价改革需要不断调整评价观念、合理确定评价依据、强调对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以及注重测评新技术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要明确历史方位,认清教育使命;明辨国际坐标,发展教育使命;立足中国现实,把握教育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大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PISA 资深政策分析师塔雷克·莫斯塔法博士介绍了“PISA 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的主要内容。该框架由经合组织与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共同发布。在该框架中,全球胜任力被定义为:“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塔雷克·莫斯塔法博士阐释了这一定义所指向的四个目标维度、构成要素和评估策略。他强调,当代学校需要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们来说,跨学科运用知识、批判性地思考与分析信息、理解不同视角尤为重要。

在论坛上发布的“新航道全球胜任力模型”,就是一座以全球视野为顶、中国根基为底、六大核心素养为支柱的全球胜任力大厦。根据新航道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主任胡敏教授的介绍,该模型基于长期和大规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与调查研究。全球视野强调青少年要不同层面地了解和理解世界,识别和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发现并积极应对全球问题,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作为硬能力的人文科技素养与外语能力,和作为软实力的国际人才核心素养像左右手,它们帮助青少年既拥有探索世界的能力,又不失对美与真情的追求。中国根基,则帮助中国青少年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扎根于中国文化,秉持自己的尊严与风骨,生发出顶天立地的力量。

亚洲协会国际学习学校网络主任丽莎·泰瑞尔女士在发言中提出,尽管挑战巨大,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全球胜任力教育并不需要资源的大量输入,也不需要英勇非凡的教师。只要具有全球胜任力意识,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做到。 如何系统性地发展教师的全球胜任力,让全球胜任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论坛现场发布的两本新书提出了解决方案。《未来世界青少年行动指南——PISA 如何评估全球胜任力》和《为全球胜任力而教——在快速变革的世界培养全球胜任力》这两本著作集合了经合组织、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与亚洲协会等在全球胜任力这一主题上的系统性理论与丰富的实践案例,帮助教育者了解全球胜任力及其理论,以及如何将全球胜任力融入课程、教学与评估。

(编辑:富文佳 吕佳珊)

(邹硕)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