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肿瘤光动力治疗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基于该类金纳米簇的双光子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优点,在肿瘤治疗尤其是脑胶质瘤、实体瘤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我国科学家在肿瘤光动力治疗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来源: 中国日报
2019-11-12 16: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2日电(记者 张之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降雨强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沙印林课题组联合组织团队,长期合作发展了一系列具有优异双光子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探索其在双光子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最近,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发光材料——二氢硫辛酸为配体的金纳米簇。基于该类金纳米簇的双光子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优点,在肿瘤治疗尤其是脑胶质瘤、实体瘤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并于11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纳米科技顶尖期刊《ACS Nano》上。

研究发现,该材料在光照下具有很强的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对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非常好的杀伤作用,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其疗效远优于临床在用的艾拉光敏剂。此外,该材料具有优异的双光子性质,其双光子吸收截面高达106 GM,可采用近红外激光激发,有效增加照射深度,可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更重要的是,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治疗过程不需要避光,使得临床可操控性大大提高。

肿瘤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利用靶向肿瘤的光敏剂,在激光照射下,生成大量活性氧自由基,以摧毁肿瘤组织。与放化疗等肿瘤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光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系统毒副作用低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食道癌、膀胱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光敏剂性能是决定光动力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临床使用的光敏剂采用可见光激发,组织穿透深度小,难以用于实体瘤和深部肿瘤的治疗;而且患者治疗后需要数周的避光期,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近年来,采用长波激发的新一代双光子光动力治疗(TP-PDT)发展迅速。然而,目前缺乏与之配套的双光子光敏剂,极大限制了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对基于纳米团簇光动力学治疗的机理做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该类材料产生的自由基主要是超氧阴离子O2-•,光动力学机理属于I型机制,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单线态氧1O2的II型机制。此外,科研团队在细胞、亚细胞和活体小动物水平上,系统研究了金纳米簇生物相容性、细胞内吞途径、细胞内分布规律及代谢动力学,以及光动力治疗效果与生物作用机理等。动物肿瘤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800纳米飞秒激光照射下,该类金纳米簇可高效杀伤肿瘤,并且无系统毒副作用。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张之豪)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