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大学国际脑研究高峰论坛——航天医学与医工结合论坛”在京举办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与理工学科交叉发展,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

“第三届北京大学国际脑研究高峰论坛——航天医学与医工结合论坛”在京举办

来源: 中国日报
2019-11-11 15: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1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11月10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航天中心医院承办的“第三届北京大学国际脑研究高峰论坛—航天医学与医工结合论坛”在北京圆满召开。此次论坛以“跨界、融合、创新、引领”为主题,围绕航天医学发展、医工结合等诸多议题展开研讨。

航天医学与医工结合论坛旨在搭建大健康领域产、学、研各界精英人士的跨界交流和合作平台。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与理工学科交叉发展,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航天医学作为特种医学,对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航天技术的发展也极大推动了航天医学的发展,医工结合为航天医学与工程技术学科提供了“交互”平台,对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航天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处长韩鸿宾教授在致辞对航天医学科创中心承担空间站任务给予充分肯定,他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新组建的医学技术研究院未来的建设任务,并希望航天中心医院在航天医学与医工结合领域取得更大成绩。

航天医学科创中心副主任、航天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张向群教授在论坛开幕致辞中介绍了航天医学科创中心自2018年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未来航天医学科创中心将会继续搭建好医院、大学、研究所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产学研医的协同发展;推进临床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建立与北京大学一体化的科研管理系统,组织跨学科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同时,强调航天医学科创中心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机制;不断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为航天医学和医工结合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研讨会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教授,日本东北福祉大学Seiji Ogawa教授,英国国家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医院、墨菲尔德眼科医院Indran Davagnanam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围绕航天空间特殊环境下神经系统的变化及其机制,以及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技术在神经学科中的临床应用等多个专题进行讨论。

杜继臣作了题为“航天医学的发展关切”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航天医学的发展与全新定义,并对航天医学的“航天空间环境医学、航天临床医学、航天急救医学及航天工业医学”四个部分作了详实的介绍,并分享了航天中心医院在航天医学领域的实践探索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对于航天医学未来发展前景,杜继臣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综合利用航天员健康保障方式方法及技术,解决普通人群相关健康问题;二是建立航天医学一级学科,培养特因环境下新型医疗人才;三是建立新型航天医疗体系,实现集航天特因环境下健康评估、健康防护、健康救助、健康恢复、医学研发等方面的综合医疗体。杜继臣坚信,航天医学势必将给人类带来三方面的益处:一是可利用空间特殊环境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技术;二是可了解空间环境对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继而发现生命科学的新知识和新现象;三是可以开展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研究,为人类发展与未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成果。这也是航天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航天医学是一门空间特殊环境下的特种医学,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在人类载人航天事业不断推进的今天,航天医学的内涵在不断发展,航天医学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

航天医学与医工结合论坛的举办,是在“中国制造”、“健康中国”、“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北京大学与航天中心医院的强强联合,是“医工结合”的全新探索和发展模式。医工结合逐渐成为引领未来航天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这是航天医学领域的新需求,也是工科领域的集中展示,是发展潜力的有机结合,也是学以所用的真正转化。

( 赵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